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年7月28日至1918年11月11日),被稱為「大戰」,是一場涉及全球兩大聯盟之間的衝突。這場戰爭在歐洲和中東等地展開,主要特徵是壕堑戰,並廣泛使用了炮火、機槍和化學武器。這場戰爭造成了約1,000萬軍人死亡,超過2,000萬人受傷。此外,超過1,000萬平民也因此喪生,原因包括種族滅絕等。在战后的和约中,世界的格局重新改變,尤其是德國和奧匈帝國的崩潰,使得新國家的誕生成為可能。然而,這一切的起因,也許都是源於1914年6月28日的一起刺殺事件。
「在維也納,這一事件幾乎沒有引起任何印象。」
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的皇儲斐迪南大公在其訪問波斯尼亞首都塞拉耶佛之際遭到刺杀。刺客加夫里洛·普林西普及其同夥,均為來自塞爾維亞的民族主義者,他們的目標是藉此行動宣揚希望擺脫奧匈帝國的統治。普林西普的子彈不僅擊中了斐迪南大公,還擊中了他的妻子索非亞,這幕悲劇顯示了當時歐洲政治的脆弱和民族主義情緒的激烈。在斐迪南被殺的同時,奧匈帝國的統治受到嚴重挑戰,而這一事件也隨之點燃了歐洲的戰爭火焰。
「這被稱為『9/11效應』,即一次具有歷史意義的恐怖事件,徹底改變了維也納的政治化學。」
這起刺殺事件使奧匈帝國感到有必要對塞爾維亞展開報復。盡管缺乏直接的證據表明塞爾維亞政府參與了這一行動,但奧匈帝國決定藉此機會企圖終結塞爾維亞對波斯尼亞的影響。於是,在一系列的外交活動後,奧匈帝國於1914年7月23日向塞爾維亞發出了不可接受的最後通牒,並於7月28日宣戰。此舉毫無疑問地將整個歐洲拖入了戰爭的深淵。
「這場戰爭最初的意圖,僅僅是報復一個刺殺事件,但隨後卻演變成了歷史上最血腥的衝突之一。」
奧匈帝國的宣戰激起了其他列強的反應。隨著俄國為塞爾維亞的力量進行動員,德國也迅速宣戰俄國,進一步引發了整個大陸的動盪。德國發起的施里芬計畫是與此密切相關的戰略意圖,旨在迅速擊敗法國,然後再轉移兵力攻擊俄國。這種軍事動作卻也造成了不斷擴大的衝突,導致盟國之間的緊張關係愈發激烈,最終使得整個世界被捲入了戰火。
「到1914年8月,歐洲的平衡完全崩塌,戰爭成為不可避免的選擇。」
隨著戰爭的進行,各國不斷加入衝突,其中美國的參戰標誌著戰爭的進一步擴大。1917年,在德國無限制潛艇戰的力量驅動下,美國終於宣告加入同盟國的行列,而這一決定也徹底改變了戰局。雖然有些國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獲得了短期的勝利,但整個社會無不受到戰爭的巨大衝擊,乃至於影響著未來幾代人的命運。
隨著1918年的終結,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停火結束了這一持續了四年的衝突,但這場戰爭的影響餘波仍然持續至今。結束後的巴黎和會顯示了重新劃定國界與賠款的過程,許多新的國家應運而生,然而隨著舊帝國的崩潰,這也流露出未來更大衝突的隱患。殖民爭端、民族主義和國家邊界的重劃,為未來的國際局勢埋下了更深的隱患,不斷滋生著新的矛盾。
在思考這一歷史事件時,我們不禁要問:是否某種程度的「個人行動」能夠影響整個世界的歷史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