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枝明,這位極具影響力的中国脊椎动物古生物学家,在恐龙研究领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他于1937年在山东省威海市出生,从小受到自然科学的熏陶,特別是對恐龍的濃厚興趣,使他的人生道路与這些古生物緊密相連。自1962年开始在北京的脊椎动物古生物与古人类研究所(IVPP)工作以來,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董枝明不僅成功地描述了多種恐龍化石,更成為恐龍命名的第一人,以其发现的新物种数量震惊了全球。
在董枝明十三歲時,一次博物館展覽讓他首次接觸到了恐龍,由此展開了他一生的古生物學探險。1962年,他以生物學學位畢業,並隨即加入IVPP展開研究生涯。在他的導師楊鍾健的支持下,董枝明投身於恐龍的研究,並迅速在該領域嶄露頭角。僅在三年內,他便創作了約六百篇學術論文,展現出非凡的學術才能。
1965年,由於政治運動的影響,董枝明的古生物研究一度陷入停滯。然而,他的熱情並未因此受到影響,且在1976年,他在四川大山鋪地區發現了中國首次記錄的中侏儸紀恐龍化石。這一發現重新點燃了他的研究熱情,董枝明於是完全投入到對恐龍化石的研究中,並逐步奠定了他在該領域的權威地位。
1985年,董枝明隨同中國科學家前往加拿大阿爾伯塔省,展開了名為中加恐龍計劃(CCDP)的科研項目。這個歷史性的合作計劃吸引了大量國內外的研究者,共同探索和挖掘恐龍化石。在這一系列的考察中,董枝明及其團隊發現了8種以上配有更明確描述的新物種,其中包括著名的Sinraptor dongi。
在1980年代,董枝明在學術上提出了一個大膽的理論,認為某些恐龍應該被歸類為全新的分類群——Segnosaurischia。這一觀點引發了學界的激烈爭論,雖然許多後來的研究未能支持這一理論,但董的探索精神和不懈努力在古生物學界中贏得了廣泛的讚譽。他和他的團隊還在逐步提高中國恐龍的知名度及其全球影響力。
至今,董枝明負責描述和發現的恐龍物種超過42種,其中27種被認為仍然有效。他在國際上合作發表的學術作品,以及與外國學者的交流,無疑讓他成為當代最具影響力的古生物學家之一。在2008年,一項研究表明,董枝明以命名的有效名稱數量,成為全世界命名恐龍的第一人。
「董枝明無疑是當代恐龍研究的先驅,他對中国古生物學的貢獻深遠且持久。」
董枝明在工作之餘,與同樣從事古生物學的陳德珍結婚,兩人共育有兩子。2008年退休後,他和妻子選擇在云南生活。2024年10月20日,董枝明於87歲高齡去世,留下一段豐富且充滿啟發的研究歷程。
「每一位古生物學家都應該感謝董枝明,他不僅推動了中國的古生物學進程,更闡明了我們對過去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理解。」
在董枝明的學術生涯中,他不僅成為恐龍命名的第一人,還對科學貢獻深遠,他的探索讓人不禁思考未來的古生物學會迎來怎樣的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