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80年10月24日正式開播以來,SBS已經走過了將近四十年的歷程。曾經的Channel 0/28,現在的SBS,不僅在澳大利亞廣播業中佔有一席之地,更是以其獨特的多元文化特色,吸引了大量觀眾。這一轉變的背後,究竟隱藏著怎樣的故事呢?
SBS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79年,當時以SBS Ethnic Television的名義開始測試傳輸。它的第一個節目是由著名的澳大利亞記者彼得·盧克主持的紀錄片《Who Are We?》。這個節目的啟播標誌著SBS在推動多元文化主義和包容性方面的首要任務。
「我們的目標是讓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成為可能,並改變澳大利亞的觀看習慣。」
在開播的初期,SBS便廣泛播放各種外語節目,這不僅吸引了大量的少數民族觀眾,也讓擁有英語為母語的觀眾對多元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1981年的一項調查顯示,Sydney和Melbourne的觀眾中,Channel 0/28已經成為最多人收看的頻道之一。
1983年,SBS改名為Network 0-28,並在隨後的幾年裡擴大了其覆蓋範圍。1985年,網絡再次改名為SBS,並開始推出日間傳輸。這一階段的SBS不僅引入了更豐富的文化內容,也開始吸引廣泛的廣告商,這使得它的經濟狀況大幅改善。
「從一個只受眾於少數文化的電視頻道,變成了全國性認可的多元文化平台。」
1991年,SBS開始接受廣告,這一舉措儘管引發了一些爭議,但卻為其後續發展提供了財政支持,使得SBS能夠製作更多優質的節目。
隨著數位傳播時代的來臨,SBS於2001年推出數字電視,並逐漸向高清和七套頻道的發佈方向發展。2010年以後,SBS確立了自己的平台——SBS On Demand,讓觀眾可以隨時觀看節目,這不僅提升了觀眾的滿意度,也為新一代年輕觀眾打開了大門。
「SBS的發展不僅是技術上的創新,更是對觀眾需求的深刻理解。」
到了2022年,SBS再次拓寬了其多元文化的邊界,推出了SBS WorldWatch,重點報導不同語言的國際新聞。此舉不僅增強了其民族多樣性服務的能力,更契合了當今全球化的潮流。
從一個不為人知的地方頻道,成長為廣受歡迎的SBS,這其中的過程顯示了多元文化在廣播媒體中的重要性和影響力。當我們反思SBS的成就時,我們是否能夠想像,其他國際媒體在推動文化交流方面可以學習SBS的哪些經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