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音樂和電影界打拼了六十多年的巴布拉·史翠珊(Barbra Streisand),是一位兼具歌手、演員、作曲家、製片和導演的全能藝人。她不僅成為了第一位獲得EGOT的表演者(艾美獎、格萊美獎、奧斯卡獎和托尼獎),更憑藉不懈的努力與堅定信念在娛樂圈中闖出了一片天。她的故事,是一段從夜總會小歌手到全球巨星的感人逆襲之路。
「每個人的父親都在放學的時候回家,只有我的父親卻永遠不能回來。」
巴布拉·史翠珊於1942年4月24日出生在紐約布魯克林,年幼時的生活並不富裕。母親在她一歲時就失去了丈夫,獨自撫養她與哥哥。童年時期的她常常感到孤獨和被排擠,然而,這份苦楚卻成為她創作的靈感來源之一。「我永遠是一個特殊的孩子,而這讓我立志成為一位藝術家。」隨著對音樂的熱愛逐漸萌芽,巴布拉在學校裡展現了她無與倫比的歌唱天賦。
1960年,年僅18歲的巴布拉在紐約的夜總會表演,獲得了一些初步的認可。她用一曲《A Sleepin' Bee》震撼了觀眾,隨即掀起了音樂生涯的序幕。被心中的熱情驅使著,她不斷推進自己的事業。經過幾次成功的表演,她很快得到了倫敦以及其他城市的邀約,並開始在更高檔的夜總會中演出。
「我希望用我的聲音講述我的故事。」
她的獨特嗓音與豐富的情感息息相關,使她受到了音樂界的注意。1962年,她在百老匯音樂劇《I Can Get It for You Wholesale》中首次登場,即獲得了托尼獎提名。
隨著知名度的提升,史翠珊的事業逐漸拓展至電視領域。她在《Tonight Show》和《The Ed Sullivan Show》中的精彩表演,讓她吸引了更多的觀眾目光。1963年,她發行了首張專輯《The Barbra Streisand Album》,因而獲得了格萊美獎的多項提名及獲獎,正式確立了她在音樂界的地位。
「我憑藉自己的選擇和努力,找到了自己的聲音。」
除了音樂,巴布拉也在影視界發揮才能,1968年因出演《Funny Girl》而榮獲奧斯卡最佳女主角。該部電影不僅打開了她的好萊塢大門,還奠定了她身為音樂劇女王的地位。
在1970年代,巴布拉嘗試了更多不同風格的音樂。從《The Way We Were》到《A Star Is Born》,她的聲音伴隨著一代代人度過了無數回憶。她不僅以歌手身份出現,還參與撰寫歌曲,展現了她的全方位才華。
「讓一首歌講述故事是我最喜歡的事。」
隨著《Yentl》的成功上映,史翠珊成為首位編劇、製片、導演和主演於一部大型製作的女性,實現了她對女性在電影界理想的追求。其後的《The Prince of Tides》和《The Mirror Has Two Faces》更是進一步鞏固了她在影壇的地位。
據稱,巴布拉·史翠珊銷售超過1.5億張專輯,成為歷史上最暢銷的女歌手之一。她的成就不僅在於專輯的銷量,更在於她對整個娛樂行業的影響。擁有無數獎項和榮譽的她,至今仍持續在音樂與影視上積極創作。
「我不願意停止創作,因為這是我最大的熱情所在。」
巴布拉·史翠珊的逆襲之路,是無數困難與挑戰下建造的幸運。她從紐約的小歌手,一路攀登至今天的世界級巨星,激勵了無數人追尋自己的夢想。在這條充滿荊棘之路的背後,是否還有我們未曾發掘的故事與啟示在等待著我們去探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