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病夫」,這一標籤最早是在19世紀中期由俄國沙皇尼古萊一世所使用,專指當時正在衰退的奧斯曼帝國。此一術語在當時外交背景下拋出,當時,歐洲各國對奧斯曼帝國的未來持有不同的看法,這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後來的歷史進程。
在1833年9月的會議上,尼古萊一世形容奧斯曼帝國為「病人」,他當時的言論引發了極大的外交關注。
「東方問題」這一概念實際上不僅僅是關於奧斯曼帝國的衰退,它還涉及到當時歐洲主要國家的權力平衡。沙皇希望利用這一機會擴張俄國的領土,然而奧地利帝國的外長梅特涅卻非常擔心這一表述,因為如果奧斯曼被視為「病人」,那麼奧地利將可能成為「多瑙河的病夫」。
梅特涅在與尼古萊的談話中明白地表達了他對這一描述的反對,但也承認了奧斯曼當時確實面臨著極大的內外挑戰。
隨著克里米亞戰爭的到來,尼古萊一世的這一表述再次受到關注。英國政治家約翰·拉塞爾在1853年報導中指出,尼古萊一世形容奧斯曼帝國為「一個病人,非常病重」,這一襯托出當時對奧斯曼帝國的重視及歐洲對此的關切。
不過,隨著一系列的國際政治變化,這一標籤逐漸被用於其他國家。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奧斯曼帝國的衰退導致了其解體,進而導致多個國家被冠以「歐洲病夫」的稱號。
「奧斯曼帝國的敗北使得許多國家在當時被視為新一代的「病夫」,如同法國和德國等國面臨的各種挑戰一樣。」
例如,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法國因經濟困境及戰後城市重建失敗,逐漸被認為是「歐洲病夫」。而在二十世紀六十至八十年代之間,英國在經歷了一系列經濟挑戰及失去超級大國地位後,也曾被冠以此稱。
進入二十一世紀,由於脫歐和相關的成本上漲危機,英國的「病夫」稱號再次回歸。隨著德國也因COVID-19疫情的影響,經濟入不敷出和工業基礎遭受嚴重打擊,德國於2024年成為最新的「歐洲病夫」。
德國的GDP增長已經落後於其他G7工業化國家,而這一現象的發生似乎重新喚醒了對「歐洲病夫」的關注。
隨著歷史的變遷,「歐洲病夫」一詞的使用及其涵義持續演變。不同時期不同國家的經濟社會狀況,都能將其納入到這一概念之中。這也引發了我們對於「病夫」這一標籤的再思考,是否應該摒棄過去的固定觀念?
但我們不禁要問,究竟未來的「歐洲病夫」又將輪到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