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風,又名漢森病,是由桿菌Mycobacterium leprae
或Mycobacterium lepromatosis
造成的長期感染。這種疾病常常在感染後潛伏多年,讓人不易察覺其存在。麻風對神經系統、呼吸道、皮膚和眼睛的影響可能導致疼痛感喪失,以及由於輕微的傷害而造成肉體的部分喪失。雖然麻風的潛伏期可達20年之久,但每年的新案例仍在引起關注。
麻風的症狀可能在一年內出現,但對於某些人而言,症狀可能需20年或更長時間才會顯現。
麻風主要是通過密切接觸感染者而傳播,根據研究,呼吸道似乎是主要感染途徑。大多數人(約95%)接觸到麻風菌後並不會發病,這表明個體的免疫系統在抵抗病菌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此外,只有在與麻風患者進行長時間接觸的情況下,感染的風險才會增加。
遺傳因素和免疫功能會影響一個人感染的可能性。麻風不會通過懷孕或性接觸傳播。
麻風的常見症狀包括流鼻涕、皮膚病變和肌肉無力等。感染者可能會在皮膚上發現淺色或粉色的斑塊,這些斑塊常伴隨感覺喪失。這些症狀的診斷主要基於分泌物檢測,或是通過皮膚活檢尋找耐酸桿菌來確診。
麻風可通過皮膚病變的感覺喪失以及酸快桿菌的測試來診斷。
治療麻風的方法以多藥療法(MDT)為主,這包括使用dapsone
、rifampicin
和clofazimine
等藥物。勇於早期接受治療對於預防神經系統損害至關重要。世界衛生組織(WHO)及時提供免費治療和藥物,這在全球範圍內幫助了許多患者。
麻風的多藥療法在患者接受首次治療後,通常在72小時內就不再具傳染性。
儘管麻風可治療,但社會對麻風感染者的偏見仍然普遍存在。許多患者面臨著社會孤立,甚至在就業和日常生活中遭受困難。這些問題源自於社會對麻風的污名化,影響了患者的心理健康與生活質量。
麻風對人類的影響已持續了數千年,社會污名仍然是影響患者自我報告及早期治療的障礙。
為了攻克這種古老的疾病,全球的衛生組織需要更鞏固的合作,以減少麻風帶來的健康影響。每年,國際麻風日的設立旨在提高對這一疾病及其患者的認識,鼓勵人們對抗社會偏見,促進健康教育和早期診斷。
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未來有望研發更有效的疫苗和治療方案,然而,社會對麻風患者的支持和關懷同樣重要。如果你身邊有人提到麻風,你是否會主動分享更多的信息來減少人們的恐懼和誤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