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眼睛猶如一扇窗口,讓光線進入並在大腦中轉換為生動的影像。視覺處理是一個立體而複雜的過程,涵蓋了多個大腦結構與更高層次的認知過程。通過這些過程,我們不僅能看到周圍的世界,更能理解並感知它所傳達的信息。
光能首先通過角膜進入眼睛,然後經過瞳孔和晶狀體,最終聚焦在視網膜上。
當光線來到眼睛,第一步就是經過角膜,這是一層透明的組織,負責折射光線。接著,光線穿過瞳孔和晶狀體,這兒的晶狀體會進一步彎曲光線,讓其精確地聚焦在視網膜上。在視網膜上,包含了光感受器——即感光細胞,主要分為兩類:桿狀細胞和錐狀細胞。桿狀細胞能有效監測微弱的光線,而錐狀細胞則負責處理明亮的光源。
桿狀細胞對昏暗的光線敏感,而錐狀細胞則更擅長轉化明亮的光線。
當光線被視網膜的光感受器檢測到後,這些細胞會將光信號轉換為電信號,然後傳遞給雙極細胞,進而引發視網膜神經節細胞的動作電位。這些視網膜神經節細胞在視神經盤匯聚,形成視神經。來自雙眼的視神經在視交叉處交錯,將每一隻眼睛的視野分別映射到對側的大腦半球,幫助大腦整合視覺信息。接下來,視神經形成的視徑分叉成兩條主要的視覺通道,分別名為內側膝狀體通路和外側膝狀體通路,這些通路將視覺信息傳遞到枕葉的視覺皮層進行更高層次的處理。
我們的視覺系統是以層級形式組織的,各個解剖區域在視覺處理上具有專門的功能。低階視覺處理主要關注於區分影像中的不同對比,而高階視覺處理則涉及到從多種來源整合信息的認知過程。物體處理,例如物體識別和定位,就是一個高階視覺處理的例子。高階視覺處理依賴於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過程。 自下而上處理是指視覺系統利用進入的視覺信息,從視網膜向更高的皮層區域單向傳遞。而自上而下處理則指的是基於先前的知識和上下文來處理視覺信息,並改變神經元所傳遞的信息,調整它們對刺激的反應。幾乎所有視覺通路的區域都能受到自上而下處理的影響。傳統上,視覺處理被認為遵循單向的前向系統,但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視覺通路可以雙向運作,既有前向機制也有反饋機制,信息可以在皮層的不同層之間來回傳遞。
若大腦受到損傷,可能導致高階視覺處理的缺陷,包括視覺物體失認、面孔失認、地標失認等多種障礙,這些問題是由於涉及腹側或背側視覺通路的大腦結構受損所造成的。
過去的模型將視覺處理的特定區域與其對應的刺激類型相聯繫,例如,位於顳葉後側的海馬旁回區域(PPA)對於建築物和地點場景的激活會顯著增強,而紡錘體區(FFA)則主要對面孔和類面孔刺激表現出強烈的反應。
海馬旁回區域在觀看建築物、房子的時候會顯示出增強的神經反應。
另一方面,之所以FFA在受到面孔刺激時展現出更高的神經激活,是因為它負責識別面部特徵,但研究也顯示,其實不只限於面孔。FFA對於專業領域的視覺刺激,例如鳥類或汽車,也會展現出更多的激活。相關研究中的專家們在區分這些物體上會生成FFA的激活,這表明FFA的靈活性和適應性。
一些研究指出,FFA和PPA的發展與特定視覺任務的專業化有關,並且與大腦中的其他視覺處理模式相關。具體而言,FFA的激活位於處理即時視野的區域,而PPA激活則位於處理周邊視野的區域。這代表著FFA和PPA可能因為這些視野所共同面對的視覺任務而發展出某些特殊化功能。
由於面孔通常是在即時視野中處理,因此與之相關的腦區在某種程度上會發展成對面部識別的專業區域。同樣,建築物和地點通常是從邊緣視野中觀察到的,因此和周邊視野處理相關的區域就會專注於這些建築物和地點的視覺特徵。透過這樣的方式,我們的大腦在視覺處理的過程中進行了精巧的專業化與適應,讓我們能夠更好地理解世界的各種細節。
面對如此複雜而巧妙的視覺處理系統,我們是否能夠更加認識到視覺系統在日常生活中的過往和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