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傷是一種情感疼痛,與失落、絕望、悲痛、無助、失望和哀傷等感覺相連。處於悲傷中的個體,常會表現出安靜或疲憊,並往往選擇孤立自己。據了解,嚴重的悲傷可表現為抑郁症,這是一種可能由重性抑郁障礙或持續性抑郁障礙引發的情緒狀態。流淚常被視為悲傷的指標之一。
「悲傷是人類六種基本情緒之一,這六種情緒包含快樂、憤怒、驚訝、恐懼與厭惡。」
悲傷在兒童生活中是普遍的經歷。有時,悲傷會導致抑郁。一些家庭可能無意間規定「不允許悲傷」,然而專家認為這種做法可能造成問題。譬如,當悲傷情緒受到壓制時,人可能會變得膚淺且躁動不安。承認悲傷的存在,有助於家庭更有效地應對更嚴重的情緒問題。
「過度鼓勵孩子快樂,會使他們低估悲傷的價值。」
在成長過程中,悲傷正是孩子們逐漸脫離與母親的親密關係、開始獨立的重要部分。每當孩子逐步獨立時,必然需要面對一些小的損失。如果母親無法接受這些小的痛苦,孩子可能永遠無法學會如何獨自面對悲傷。
有關悲傷的神經科學研究相當深入。研究表明,悲傷與大腦中多個區域的活動增加有關,包括中後顳葉皮層、側小腦、腦幹、殼核和紋狀體等。利用正子發射斷層掃描(PET)的研究顯示,當人們思考悲傷的事情時,他們的雙側下額葉和視前額皮層的腦活動均顯著增加。
「當感受到悲傷時,多個大腦區域出現顯著活動,這些區域與情緒的處理息息相關。」
根據功能理論,情緒是人類用來有效應對引發這些情感情境的一種機制。悲傷被認為具有兩項主要功能,有助於個體應對失落。一是促進認知變化,重構信念和目標,二是向他人傳遞求助信號,並引發社會支持。這有助於情緒的共鳴,並促進人際關係的建立。
面對悲傷的方式各不相同,悲傷作為重要的情感,能激發人們動手解決目前的困境。某些人可能選擇排除社交活動,以獲得獨處和反思的時間。而專家也表明,一些傳統的應對機制,如回憶與「沉浸於悲傷」,導致情緒的惡性循環。
「仔細對待悲傷,並給予自己耐心,能使人從孤獨中學習並重新找回生機。」
與其逃避,認真面對悲傷,通過情感支持,能讓人力求與這種情緒共存,最終也可能引發與外部世界的重新連結。
研究表明,瞳孔的大小可能是悲傷的指標。當人面對悲傷的表情時,自己的瞳孔也會縮小。此外,語音中的悲傷表達,比如對語音的基頻、能量程度及間隔的測量,亦能準確區分悲傷與其他情感。
「當悲傷出現時,這種情感主要通過語音的變化來表達,低沉、緩慢的語調通常是這種情緒的特徵。」
歷史上的文學作品中,悲傷多被描繪為人類情感的深刻展示。在文藝復興時期,悲傷被視作靈性承諾的標誌,而在現代文學中,悲傷常常是深刻、細膩情感的印記。
「多樣的情緒、悲傷的品味,都是人類獨特的標誌。」
隨著對悲傷的研究持續深入,我們對其在大腦中的運作及其對社會互動的影響也有了更深的理解。那麼,您認為悲傷是否能從根本上幫助人類成長與理解彼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