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化學世界中,有一種神奇的反應稱為化學振盪子,這是一種複雜的化學混合物,其中某些成分的濃度隨時間週期性變化。這類反應不僅展示了遠離平衡的熱力學行為,還挑戰了傳統的平衡熱力學觀念,展示了化學反應可以表現出不穩定的動態特徵。當其中某個試劑具有可見顏色時,觀察者將能夠看到顏色的周期性變化。
周期性反應不僅是化學的奇觀,也讓人們重新思考我們對反應動力學的理解。
著名的周期性反應包括貝勞索夫-扎波金斯基反應(BZ反應)、布里格斯-羅舍爾反應和布雷-利布哈夫斯基反應等。這些反應不僅在實驗室內引人注目,還對熱力學和化學動力學的研究有著深遠的意義。
化學振盪反應的科學證據最早發現於1828年,當時的科學家G.T. Fechner報告了一種電化學電池能產生振盪電流的現象。然而,這一發現受到許多人的懷疑。1899年,W. Ostwald觀察到鉻在酸性環境中的溶解速率周期性地增減,但這些反應直到20世紀中期才開始受到重視。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科學界對於均相振盪系統的存在持懷疑態度。
到了1970年代,科學家們對振盪化學反應及其背後的非線性化學動力學開始進行系統性的研究,這個領域逐漸得到確立。
根據熱力學的第二定律,化學系統不可能在最終平衡的位置上振盪,因為這樣的振盪將違反熱力學的基本原則。對於非平衡的熱力學系統來說,這一法則要求系統必須接近平衡,而非脫離平衡。不過,在這樣的系統中,某些反應中介物的濃度可以隨著時間而振盪,並且最終產品的形成速率也可能發生變化。
在一個振盪系統中,能釋放能量的反應可以沿著至少兩條不同途徑進行,並周期性地在這些途徑之間切換。當一個特定中間體的濃度低時,反應將沿著產生途徑進行,並最終導致該中間體的濃度上升;而當其濃度高時,反應將切換至消耗途徑。這一過程的規律性成為研究人員探索的重點。
貝勞索夫-扎波金斯基反應是幾種振盪化學系統之一,其主要成分包括溴和酸。BZ反應中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其“興奮性”——在刺激影響下,原本靜止的介質中會產生固定的圖案。Boris Belousov在1950年代首次報告了這種反應,指出在加有硫酸的鍺酸鉀、四氯化銨、丙二酸和檸檬酸的混合物中,鋅離子和鋅(III)離子的濃度交替變化,使溶液顏色在黃色和無色之間變化。
布里格斯-羅舍爾振盪反應是少數已知的振盪化學反應之一,特別適合於示範用途,因為它的顏色變化非常引人注目。新鮮配製的無色溶液會緩慢變為琥珀色,隨後突然轉變為非常深的藍色,然後又逐漸淡化為無色,整個過程可重復約十次。
布雷-利布哈夫斯基反應是一種化學時鐘,首次由W.C. Bray於1921年描述,涉及碘的氧化和再還原的反應。這種反應展示了化學反應中顏色隨著時間的變化,並演示了非平衡系統的動態行為。
這些化學振盪反應不僅有趣,而且揭示了化學系統和動力學複雜的本質。它們的存在讓我們挑戰了自己對化學和熱力學的基本理解。在未來,我們是否還能發現更多類似的驚奇反應,這些反應又會如何影響我們對世界的認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