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之家(Medical Home),亦被稱為病人中心醫療之家(Patient-Centered Medical Home, PCMH),是一種以團隊為基礎的健康照護模式,旨在透過健康照護提供者的領導來提供全面且持續的醫療服務,目標是獲取最佳的健康結果。這一模式強調對患者進行全面的初級護理,無論是兒童、青少年還是成人,都應受到同等重視。
醫療之家是一種提供全面初級護理的方式,涵蓋兒童、青少年及成人的需求。
隨著這一概念的發展,醫療之家不僅著眼於改善患者的健康,還希望提高他們對護理的滿意度並增加醫療的可達性。早在2007年,幾個主要的醫學組織就共同建立了定義醫療之家運作的「聯合原則」,這些原則強調了如個人醫生、團隊導向的醫療實踐、整體人關注等多個重要要素。
醫療之家的概念自1967年由美國小兒科醫學會首次提出以來,經過了多次演變。起初,它被視為兒童健康資料的中央來源,特別是特殊需要的兒童。1992年,這一概念得到了進一步的擴展,訴求提供家庭中心的、全面的、持續的醫療服務。
醫療之家是提供家庭中心、全面且持續的護理的策略,使所有嬰幼兒和兒童都能獲得應有的醫療照護。
醫療之家模式強調護理的協調與整合,這需要額外的資源,如健康資訊科技和適當培訓的工作人員來實現。這一過程也促進了各種付款模式的形成,這些模式能夠回饋醫療之家在患者護理管理中的努力,進而鼓勵更有效的護理協調。這一模式不僅有助於改善患者健康,還大型降低整體醫療開支。根據一些研究,若能遵循這些醫療之家相關的建議,國家每年可能節省高達670億美元的醫療成本,同時改善健康照護質量。
2009年,醫療之家獲得了合格機構的認證,例如AAAHC,它也建立了醫療之家認證的標準,包括醫療過程的持續性與病人的滿意度評估。
醫療之家薪酬模式應相應反映醫生與非醫生人員在病人中心護理管理工作上所花費的時間。
近年來的研究表明,醫療之家能夠提高患者的疫苗接種率,改善醫療接入性,降低醫療錯誤,並提高患者滿意度。這一模式在10個國家的比較中發現,紐西蘭的醫療之家普及率最高,而德國則最低,這顯示出不同國家在健康促進和急性護理上的差異。
雖然醫療之家贏得了多方支持,仍存在一些指責,部分人認為醫療之家與過去的管理型「門檻醫療」模式相似,但其實兩者在醫療協調上存在著本質的不同。醫療之家強調患者的選擇權和醫生的責任,讓患者能自由選擇醫生並可隨時訪問所需的醫療服務。
在醫療之家中,患者有自由選擇的權利,這與傳統的「門檻醫療」模型有著明顯的區別。
隨著醫療之家在美國以及全球其他國家的推廣,它不僅致力於改善患者的健康結果,也捍衛患者的權益。究竟這一新型模式是否能持續改善我們的健康照護方式,還需更多實踐與證據來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