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球的深處,痕跡隱匿的岩漿潛藏於已有的岩石之下,這些岩漿經過長時間的冷卻、結晶並固化後,形成了我們所稱的侵入岩。而侵入岩的形成方式正是地質學中一個引人入勝的主題,因為它揭示了地球內部的奧秘與變遷。
侵入岩主要由兩種類型組成:深層(或稱為深成岩)和淺層(即淺成岩)。
首先,深層侵入岩通常形成於地殼的深部,結晶過程長,因此其顆粒一般較大,顯示出典型的粗粒組織,這種結構稱為顯晶組織。而淺層侵入岩則相對形成於較淺的地層,因為冷卻速度較快,導致其顆粒較小,主要呈現中粒或細粒結構。
根據顆粒大小,侵入岩可以進一步細分為幾種類型。深層侵入岩如洞穴岩(batholith)和堆積岩(stocks)等,它們常呈現粗粒的結構。而淺層的侵入岩,如岩層之間的索道(dikes)和穩定的層面(sills)則呈現較小的顆粒,這種岩石的組成通常與火山岩更為相似。
在深層的環境中,岩漿冷卻緩慢,有助於形成大型結晶體,這些結晶在結晶過程中基本上是等粒狀的。
侵入岩的物理特徵是辨識的關鍵。朝向深層的侵入,岩石展現出更明顯的表現及結晶結構。例如,正長石(orthoclase)通常存在於深層岩石中,而更高溫下生成的長石多晶相(sanidine)則見於火山岩中。此外,這類岩石的氣體無法逃逸,經常形成以大晶體為邊界的空洞,這即是所謂的米拉利特結構(miarolitic texture)。
根據地質學家的研究,現今地球上的深層侵入岩僅占7%的陸地面積,這些侵入岩的形貌千差萬別。從山脈般的大型洞穴群到細小的礦脈型斷裂填充物,這些區別不僅表現於其形狀,還反映於其成分的多樣性。
例如,洞穴岩是一種大型不規則形狀的侵入,而索道則是相對狹窄且垂直的岩石體,它們的形成條件和環境差異顯著。
像是半籠狀的岩脈(Lopolith)和穩定的薄石層(Sill)這些形式各異的侵入岩,總體上為地球的地殼結構提供了豐富的理解。進一步的研究仍在搜尋有關這些岩石體形成的性質和過程,以更好地理解地球的變遷。
可以說,無論是深層還是淺層的侵入岩,它們都孕育著幾千萬年的歷史,記錄著地球上力量的交互影響。面對這些神秘的岩石結構,我們是否能深入探索,解鎖這些深層與淺層侵入岩之間的更多奧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