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會科學研究中,瞭解因果關係是一個艱鉅的任務。許多研究者尋求使用準實驗設計,這是一種缺乏隨機分配的實證研究方式,旨在估計干預措施的因果影響。這種設計讓研究者能夠在某種程度上控制實驗設置,卻同時保留了現實世界的背景,這使得準實驗設計在社會科學領域中越來越受到青睞。
準實驗設計包含了理解因果關係的關鍵,但亦存在內部效度的挑戰。
準實驗設計中,準獨立變量是被操控以影響依變量的變數。這通常涉及到不同治療組的比較,比如給予一組治療而不給予另一組治療。對於結果的預測,則是依變量。
在某些情況下,準實驗設計的研究者可能會控制分配至特定治療條件的過程,但分配的依據並非隨機。例如,研究者可以基於某種標準(如臨界分數)來決定哪些參與者接受治療,或者根本無法控制參與者被分配至何種治療條件。
儘管準實驗設計有助於過去未能通過隨機控制試驗所獲得的證據,但這種設計也具備某些缺點。例如,由於缺乏隨機分配,準實驗往往會受到混雜變數的影響,這可能會歪曲因果推斷的準確性。
雖然準實驗設計往往被認為無法完全排除混雜偏誤,但透過統計技術的運用,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這些變數。
準實驗設計特別適用於當隨機分配的倫理或實用性受到限制的情況。比如,在公共政策變更的影響評估中,研究者運用準實驗方法作為瞭解該政策對社會的實際影響的工具。
再者,隨著技術的進步,研究者開始利用傾向分數匹配等方法,來提升準實驗設計的內部效度,並使其結果更接近隨機控制試驗的意義。
有時候,在社會科學研究中,隨機分配不僅是不實際的,同時也可能不符合道德標準。以父母對待孩子體罰的例子來說,進行隨機分配是否合理?這對於街坊和社會上許多人來說都是一個敏感的議題。
隨著社會科學日益重視實證研究的設計,準實驗設計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將越來越受到學者的關注。研究者們需要探討如何利用準實驗的方法來獲取內部效度和外部效度的平衡。在這過程中,準實驗設計不僅僅提供了一個現實的替代方案,同時也為未來的社會科學研究開拓了新的視野。
面對準實驗設計的優缺點,研究者應該如何解鎖社會科學上的因果關係秘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