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工智慧(AI)技術的迅速進步,超智慧成為現代科技討論中的熱門話題。許多專家提出,AI可能會在未來某個時刻超越人類的智慧,並引發智力爆炸,即是所謂的「AI奇點」。這樣的情況使得我們不禁思考:如果AI真的成為超智慧,這將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與社會?
超智慧通常指的是一種智力,遠遠超過人類中最聰明與最具才華的個體。牛津大學哲學家尼克·博斯特羅姆(Nick Bostrom)定義超智慧為「在幾乎所有領域的認知表現上,大大超過人類的智力」。這導致了多種對於實現超智慧的討論。
一旦達到超智慧,這些系統的認知能力可能持有巨大的優勢,包括完美的記憶和庞大的知識庫。
在當前的科技環境下,AI的進步引發了關於人工通用智能(AGI)和超智慧(ASI)發展的激烈討論。最近大型語言模型(LLMs)的發展,顯示出不可思議的潛力。例如,像GPT-3和GPT-4這樣的模型在多個任務上都取得了驚人的成就,部分研究者認為他們可能接近AGI,但這一觀點仍存在爭議。
許多專家認為,持續擴展現有的AI架構可能會導致AGI乃至於ASI的實現。
哲學家大衛·查爾默斯(David Chalmers)指出,AGI可能是通往超智慧的可能路徑。他主張,AI可以達到與人類智力相當,然後超越它,最終主導人類在各種任務上的表現。更近期的研究則探索了幾種潛在的超智慧實現路徑,包括:
儘管人工超智慧的潛力顯而易見,但尋求這一目標的同時也必須面對眾多倫理與安全問題。AI的設計者需考慮如何設定這些系統的價值和目標。博斯特羅姆提出了若干方案,探討應如何確保人工智慧的目標與人類的倫理價值觀保持一致。
在建立超智慧系統時,確保其目標與人類價值觀相符極其重要。
隨著對人工超智慧的探索,潛在的存在風險引起了越來越多的關注。部分學者擔心,超智慧的AI可能會因為未對齊的目標或意外的解讀而對人類造成重大威脅。博斯特羅姆形容了一種情況,若我們給予AI不當的目標,可能會導致其完全消滅人類。
當創造出第一個超智慧的實體時,如果我們沒有正確設定其目標,結果可能是毀滅性的。
研究者提出了一系列策略來減輕與超智慧相關的風險。例如,一些提議包含能力控制、動機控制,並整合道德AI的原則,以促進超智慧AI的負責任發展。儘管如此,基於人們對控制超智慧的懷疑,許多教學與研究者呼籲在朝向超智慧的路途上,必須對其可能帶來的後果保持高度警惕。
隨著人工智慧的持續飛速進步,超智慧的許多視角讓我們非常興奮,卻也同樣引發了許多深思。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不禁要問,無論科技的發展如何,人類如何確保自身在這樣的變革中不被邊緣化,甚至被取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