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學的歷史上,Bobo娃娃實驗被譽為社會學習理論的重要基石。這項研究於1961年至1963年間由心理學家阿爾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進行,目的是探討兒童在觀察成人表現出攻擊性行為後,是否會模仿這些行為。特別是該實驗的一個變體,通過觀察成人是否受到獎勵、懲罰或未受到影響,來測量兒童的行為。
社會學習理論主張,人們主要通過觀察、模仿和模範行為來學習。
在Bobo娃娃實驗中,72名來自史丹佛大學幼兒園的孩子被選中參加。孩子們被分為三個組別,其中一組觀察一個表現出攻擊行為的成年人,另一組則觀察一個不具攻擊性的成年人,而最後一組則是控制組,沒有任何模特出現。透過讓孩子單獨參與實驗,班杜拉希望消除同伴的影響,進而觀察兒童的行為模式。
實驗的初期階段中,孩子們被帶進一個遊戲室,並被告知某些玩具僅限成人使用。隨後,攻擊性模特開始對Bobo娃娃表現出攻擊行為,例如用槌子打娃娃,並伴隨激烈的言語攻擊。在隨後的遊戲時間中,孩子們被允許和Bobo娃娃互動,班杜拉觀察他們的行為以紀錄攻擊性行為的展現。
結果顯示,目睹攻擊性模特的孩子,較少觀察到非攻擊性模特的孩子更有可能展現出攻擊行為,且男孩的攻擊行為更為明顯。
在1965年的進一步研究中,班杜拉進行了一項關於獎懲的實驗。這次,他想要探討孩子們是否會基於觀察到的模特的獎勵或懲罰來調整自己的行為。孩子們分成三組,一組看到模特受到獎勵,另一組則看到模特受到了懲罰,最後一組則是控制組,未見模特的獎懲。
結果顯示,受到獎勵的模特所展現的行為會增加孩子們模仿的可能性,而受到懲罰的情形則明顯減少了孩子的攻擊行為,尤其是女孩。
這些實驗支持了班杜拉提出的社會學習理論,該理論認為觀察行為和所見的獎懲都會影響學習結果。這並不僅限於直接的獎懲,而是在看到他人獲得獎勵或受到懲罰後,也會影響學習者的行為。在Bobo娃娃的實驗中,兒童觀察到成人的攻擊性行為後,便更可能展現類似的行為當成人被獎勵或被懲罰時。這樣的發現不僅限於兒童,且對於成年人在媒體中接觸暴力內容的影響有著重要意義。
儘管Bobo娃娃實驗在心理學界引起廣泛關注與討論,卻也面臨著批評。有些研究者指出,實驗的生態有效性較低,因為在實驗中兒童與模特之間不存在先前的關係,且兒童在觀察中的情緒及反應可能無法真實反映生活中的行為。更重要的是,現代倫理規範也會質疑這些實驗中對兒童的知情同意和長期影響的評估。因此,研究者必須謹慎處理這些結果,以避免對未來研究和實踐造成潛在的負面影響。
Bobo娃娃實驗不僅對心理學領域的學習行為提供了深刻見解,還引發了關於暴力影像如何影響兒童行為的討論。其結果顯示,攻擊行為並非僅僅是個體的選擇,而是與觀察到的社會環境息息相關。是否仍然值得我們思考,今天的社會中,媒體內容對孩子們的行為及心理發展影響有多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