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維象棋(Three-dimensional chess)是一類將傳統棋盤的二維設計轉變為三維佈局的變種。這些變種通常以相鄰的多層棋盤作為實現,讓棋子能在多個層面之間移動。這種棋類遊戲經常出現在科幻作品中,尤其是《星際迷航》(Star Trek)系列,使其更加深入人心。事實上,自19世紀末以來,就已有多種三維象棋的變體出現,其中最古老的例子之一是由佛迪南·馬克(Ferdinand Maack)於1907年發明的「空間象棋」(Raumschach)。
大衛·普里查德的《棋類變種分類百科全書》中,討論了多達50種將棋藝擴展至三維的變體,揭示了這類遊戲的複雜性。
三維象棋不僅是一種遊戲,也常被用作比喻,形容那些複雜而變化萬千的動態系統,如政治、外交與戰爭。當有人說某人在「下三維象棋」時,意味著他們擁有超越常人理解的深刻洞察力和認識。這種認知的深度,使得他們在激烈的競鬥中更具優勢。
庫比克象棋(Kubikschach)是由萊昂內爾·基澤里茨基(Lionel Kieseritzky)於1851年開發。他創造了一個8×8×8的棋盤,並用希臘字母標記第三維度。這一格式於1907年被馬克採納,成為當時的「空間象棋」基礎。
維度增加讓遊戲變得更具挑戰性,但也可能難以消化。因此,許多設計者選擇了簡化的三個8×8棋盤或更小的棋盤。
馬克的「空間象棋」旨在讓棋局更接近現代戰爭的樣貌,進攻不僅僅限於二維平面,還能從上方或下方進行。其最初設計為8×8×8的棋盤,最終決定將棋盤縮小至5×5×5,以便於操作。
空間象棋的棋盤可想像為一個立方體,被切割成五個相等的空間,形成125個小立方體(通常被稱為格子)。格子的顏色在三個維度中交替。系統將棋盤的橫向層級標記為A至E,任一層的行和列則用代數符號來表示,白方在A和B層開始,而黑方則在E和D層開始。
與傳統象棋一樣,遊戲的目標是使對手將死。白方先行,車、象和馬在棋盤的任意平面上可移動。
星際迷航的三維象棋變種,從原始系列到續集一直出現。其設計保留了傳統棋盤的64個格子,但在不同的空間層級上進行佈局,象徵著未來太空的棋類遊戲演變。雖然在影集中並未建立完整的規則體系,但有些資料也探討了棋盤的規則和初始佈局。
除了主流的三維象棋外,還有許多其他變體,例如「愛麗絲象棋(Alice chess)」和「立方體象棋(Cubic chess)」,這些變體各具特色,挑戰玩家的空間視覺與戰略思考。
在科幻作品中,三維象棋的概念多次出現,如艾薩克·阿西莫夫的《星雨》,以及《大爆炸理論》等,這些作品進一步推廣了這種獨特的棋類遊戲。
三維象棋不僅是棋類遊戲的變化,還是一種文化現象,促使人們重新思考戰爭、外交和人際關係的複雜性。當我們站在這些複雜棋盤的面前,您是否準備好挑戰自我,探索這些層次分明的策略與智謀的遊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