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的全球化時代,文化交流已成為一種普遍現象。然而,各種文化背景的醫療系統卻往往彼此隔閡,造成許多健康照護上的挑戰。跨文化健康的概念正是在此背景下冒起,旨在融合傳統醫療與現代生物醫學,以達成更好的健康成果。這樣的革命不僅改變了醫療的運作模式,也對現有健康系統提出了新挑戰,值得我們深思。
跨文化健康強調健康並非僅僅是生物醫學的一部分,而應該被視為更廣泛文化框架中的一個概念。
跨文化健康的模式以尊重和融合為基石,並試圖填補土著健康系統與生物醫學之間的鴻溝。在許多社會中,傳統醫療往往與當地的文化和信仰相連結,而這些系統則可能在現代醫療框架中被忽視或貶低。針對這一點,跨文化健康運動強調要承認並尊重不同的醫療知識体系。
通過減少土著健康與生物醫學之間的差距,跨文化健康旨在創造更佳的健康結果。
例如,在拉丁美洲的衛生系統中,該運動已經展現出其重要性,尤其是圍繞土著社群的健康需求。厄瓜多爾的流行病學家和醫生哈伊梅·布雷伊爾倡導跨文化健康來促進社區健康,並努力消除結構性暴力。結構性暴力是指缺乏可用醫療服務的狀況,這在許多土著社群中已成為普遍問題。
樹立尊重土著知識的健康模型,可以改善這些社區的健康狀況,並促進相互尊重。
跨文化健康的成功在於所有文化之間的合作與信任。人類學家凱瑟琳·沃爾什提到的「批判性跨文化性」概念,正是利用土著理念來質疑現有結構,推動知識的轉變。這種變革需要摒棄西方的霸權秩序,尊重所有文化的智慧和知識。
不同國家的案例也顯示了跨文化健康模式的可行性。在智利、厄瓜多爾、玻利維亞、哥倫比亞、危地馬拉、蘇里南及加納等地,融合生物醫學與傳統醫療的案例不斷增加。在厄瓜多爾,安第斯西蒙·玻利瓦爾大學的醫學院已將跨文化健康教育作為優先事項。
跨文化健康教育的介入在於傳遞土著的傳統實踐和文化,重視語言的獲取與保存。
儘管在美國,與跨文化健康相類似的概念叫做文化能力,但其目標有所不同。文化能力的框架雖然旨在理解病人的文化與健康,但常常未能充分反映土著社群的政治權利與知識。由此產生的偏見可能導致對少數群體的錯誤假設,使健康結果變差。
跨文化健康的支持者與批評者之間的討論仍在持續,一些觀點指出,跨文化健康能夠更好地包容多元文化,促進不同族群之間的理解與禮貌,這是傳統多元文化論無法達成的。
在面對日益嚴峻的全球健康挑戰之際,跨文化健康的模式不僅能夠改進土著社群的健康狀況,更意義深遠的是,它能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對話與合作,打破文化間的界限。
我們應當思考,未來的醫療體系能否在更尊重、包容與協作的基礎上,融合傳統與現代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