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熱力學的基本原則中,我們經常提到一個千古不變的觀念:熱量無法自動從低溫區域流向高溫區域。這一現象的根本原因來自於熱力學的第二定律,我們常稱之為熱力學的不可逆過程。用簡單的話說,這條定律聲明了要讓熱量移動到溫度更高的地方,必須提供外部的能量或是做功。
熱量的自然流動是從高溫區域流向低溫區域,這種現象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從冰箱的運作到空調的使用,這些都依賴於熱量的移動過程。可當我們想象冬天在寒冷的室內取暖時,它的原理又是如何呢?在這些系統中,我們必須依賴一些機械裝置,例如熱泵或冷卻系統,來強制性地將熱量從低溫區域移動到高溫區域。
熱泵和冷卻系統中的運作原理都與熱力學循環密切相關。根據熱力學的理論模型,這些系統可被描述為熱力學循環,包括蒸氣壓縮循環、蒸氣吸收循環以及氣體循環等。
蒸氣壓縮循環是當今冷卻和加熱應用中最為普遍的形式。在這一過程中,制冷劑進入壓縮機時為低壓低溫的蒸氣。在經過壓縮後,它變為高壓高溫的氣體,然後進入冷凝器放熱,轉變為液體狀態。接下來,低壓液體經過擴張閥降壓,再進入蒸發器吸熱,最終形成操作循環。
在理想的蒸氣壓縮循環中,制冷劑從蒸發器吸收熱量,並從冷凝器釋放熱量,從而達到加熱或冷卻的目的。
另一種形式的循環是蒸氣吸收循環,雖然它的性能一般不及蒸氣壓縮循環,但在某些需求中仍然可以發揮作用,特別是當熱源比電力更易得時,例如工業廢熱或太陽能等情境下。這一循環透過混合制冷劑和吸收劑,利用熱能使制冷劑氣化並釋放。
相對於這幾種循環,氣體循環則是圍繞著未經相變化的氣體進行的。這一過程多用於某些特定的應用中,如航空器上常見的壓縮空氣系統,因為這些系統可以直接使用引擎產生的壓縮空氣進行冷卻和通風。
逆卡諾循環是一個理想的理論模型,可以用來描述做為冷卻機或熱泵運作的設備。這一循環包括四個過程:低溫源的制冷劑吸收熱量,隨後在不向外界傳遞熱量的情況下進行壓縮,然後在高溫狀態下放熱,最後再降壓回到原來狀態重新開始循環。
熱量的移動必須依賴外部做功,以使熱量能夠從低溫區域流向高溫區域,這一過程顯示了熱力學的特性與限制。
比起單獨的冷卻或加熱機制,冷卻機和熱泵系統的效率可以用性能指標(COP)來參考,這反映了系統的能效。在許多情況下,這些系統能在高效能下運行,但在極端條件下,性能則可能會大打折扣。
也許,當我們靠著這些科技產品享受便利的舒適生活時,不禁讓人反思:我們如何更加有效地利用這些熱力學原則,以減少能源浪費,促進可持續發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