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子學和計算機科學的領域中,軟錯誤是一種數據信號或數據錯誤的情況。這種錯誤不一定是由設計或組件缺陷導致的,而是由環境因素如宇宙射線等引起的。這些錯誤主要發生在計算機的記憶體系統中,當記憶體中的一個指令或數據值被更改時,便會產生軟錯誤。雖然這種錯誤不會損壞系統的硬體,但卻能夠影響正在處理的數據。
軟錯誤不僅關乎數據的變更,更是一種無形的威脅,讓使用者的數據安全成為未知的風險。
根據報導,軟錯誤可分為兩種類型:晶片級軟錯誤和系統級軟錯誤。晶片級軟錯誤通常發生在粒子穿過晶片時,會干擾記憶體單元的狀態,這些粒子主要是來自宇宙射線。它們的影響雖然微乎其微,但卻能夠在某些情況下引發數據的錯誤。相較之下,系統級軟錯誤則是因為數據在處理過程中受到噪音或其它現象的干擾所導致,這些錯誤甚至可能在後續的處理過程中被保存並造成更大的問題。
儘管有許多解決方案可以應對這些問題,但在實際中,許多系統仍然難以發現並糾正這些軟錯誤。
不僅如此,還有許多因素會導致軟錯誤。早在1970年代,當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DRAM)問世之際,正是由於設計中的一些關鍵問題使得這些軟錯誤名聲大噪。根據研究,這與包裝材料中的輻射污染有密切關係。設計精良的晶片應該能夠將這些污染物的影響降到最低,而這對於現代電腦的性能有著深遠的影響。
許多記憶體設計開始意識到,為了提升可靠性,必須在設計中加入錯誤檢測和更正的功能。
此外,宇宙射線所產生的次生粒子也是導致軟錯誤的主要因素之一。這些粒子在撞擊地球大氣層時為-memory系統帶來了數據變異。實驗顯示,在高海拔地區運行的計算機比起在海平面上的同類設備面臨著更高的軟錯誤率。因此,對於高性能計算機或服務器而言,如何緩解軟錯誤問題成為了一個極具挑戰的問題。
過去的實驗顯示,記憶體在遭遇宇宙射線時的錯誤率可達每256 MiB RAM每月一錯誤,這意味著在高配置的計算機中,可能會發生大量的數據錯誤。
在針對軟錯誤的防範措施方面,設計者可以選擇在數位電路中採用輻射硬化技術,進一步降低軟錯誤的發生率。這項技術包括提高電路單元的電容,以增加其有效的臨界電荷值。透過這樣的方式,可以抑制來自外部環境的干擾,從而減少錯誤。近年來,隨著高性能計算機的普及,業內對於如何增強電路的抗干擾能力的研究也愈加深入。
在設計過程中,選擇合適的半導體材料、封裝及基板材料對於降低軟錯誤率至關重要。
隨著技術的進步,特別是在小型化和高效能計算機的發展下,避免軟錯誤的困難程度不斷增加。因此,許多設計者選擇接受軟錯誤將不可避免地發生的事實,並為系統設計適當的錯誤檢測與糾正機制,以達到更好的可靠性。在某些情況下,系統將使用冗餘計算和特定的編碼技術來檢測和修正這些錯誤,以確保數據的穩定和可靠。」
那麼,在這個信息密集的時代,對於我們來說,是否真的能確保數據的安全與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