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銀行,或稱為儲備銀行、國家銀行或貨幣當局,是管理國家或貨幣聯盟的貨幣與貨幣政策的機構。與商業銀行不同,中央銀行擁有增加貨幣基礎的壟斷權。許多中央銀行還擁有監管權限以保障其轄區內商業銀行的穩定、防止銀行擠兌,在某些情況下,還會對金融消費者保護及打擊銀行詐騙、洗錢或恐怖主義融資等政策進行強制執行。
中央銀行在宏觀經濟預測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這對於在經濟動盪時指導貨幣政策決策至關重要。大多數發達國家的中央銀行通常被設計為在機構上獨立於政治干預,儘管政府通常擁有對其的治理權,立法機關會進行審查,而中央銀行在某種程度上也會對政治表現出反應。
中央銀行的獨立性、政策和國家財政政策的命題在一些政策制定者、研究人員及專門的商業、經濟及金融媒體中一直是爭論和批評的焦點。
中央銀行的概念作為一種與其他銀行不同的類別逐漸浮現,而完全形成於20世紀。一戰後,英國和美國的中央銀行領導人分別為蒙塔古·諾曼和本傑明·斯特朗達成了一項對中央銀行的定義,該定義既是正面的也是規範的。自那時起,中央銀行通常從其他金融機構中可被明顯區分出來。
在命名方面,中央銀行並沒有統一的術語。早期的中央銀行往往是所属司法區的唯一或主要正式金融機構,因此經常被稱為「某地的銀行」,例如阿姆斯特丹銀行、漢堡銀行或英國銀行。隨著中央銀行的建立,命名慣例也隨之演變。到19世紀初,「中央銀行」這一表述才開始出現,當時指的是多分行銀行的總行。
當今所稱的中央銀行的運用直到20世紀初才得到普及,而各個中央銀行的名稱成為其成立的歷史見證。
中央銀行的廣泛形成是一個相對最近的現象。進入20世紀初,約三分之二的主權國家尚未設立中央銀行。在一戰和二戰後,中央銀行的建立浪潮陸續興起,這主要是因為銀行家們更傾向於向擁有中央銀行並遵循金本位的國家貸款。
比起現代中央銀行,早期的國家中央銀行則不那麼完整。瑞典的瑞典國家銀行成立於1664年,最初只是為政府提供借貸服務。英國銀行的成立則是由查爾斯·蒙徽等人推動,通過專有特許狀來獲得政府存款和被授權發行銀行票據的許可。
現代中央銀行的主要角色通常是維持價格穩定,這被定義為特定水平的通脹。大多數中央銀行目前的通脹目標接近2%。在 Keynesian 的觀點中,通脹有助於解決非自願失業問題。
然而,預期之外的通脹會導致貸款人虧損,因為實際利率將低於預期。因此,Keynesian 貨幣政策旨在達到按穩定速度增長的通脹率。
除了維持價格穩定,中央銀行還負責監管商業銀行,監控金融系統的健康狀態,並在經濟困難時充當最後貸款人。隨著全球經濟的演變,中央銀行的角色也隨之調整,以更好地應對金融危機並促進經濟復甦。
可以看出,中央銀行作為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的基石,其職能與責任正隨著時間的推移持續發展。在未來,隨著科技的進步與全球化的推進,中央銀行又將面臨哪些新的挑戰與變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