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理學中,重力一直是一個令人著迷的課題。隨著對量子引力理論的深入探討,引力子這一假設性粒子的存在愈加受到關注。引力子被認為是介導重力相互作用的基本粒子,至今尚無完整的量子場理論可以支持這一假設。
根據理論,引力子應該是一種無質量的自旋-2玻色子,因為重力的範圍極長,且速度似乎達到光速。
引力子的概念始於對引力相互作用的量子化探索。與電磁力、強力和弱力等其他自然力一樣,引力子也被預言為一種基本粒子。理論上,這種粒子的存在將促使對重力的量子描述,而現有的物理模型,包括標準模型,則無法充分解釋引力的量子性質。
在經典極限下,一個成功的引力子理論應該能夠還原為廣義相對論,而廣義相對論又能在弱場極限下還原為牛頓的引力法則。這為理解宇宙的基本結構提供了新的視角。
引力子的概念最早出現在1916年,愛因斯坦首次探討量子化的重力輻射。隨後在1934年,蘇聯物理學家首次使用「引力子」一詞,並於1959年由保羅·狄拉克在講座中重新引入該名詞。古典物理學家皮埃爾-西蒙·拉普拉斯早在牛頓之前就已預見了重力是由粒子介導的。
與光子的預測類似,拉普拉斯對「引力子」的理解並未與量子力學或相對論相連結,因為這些理論在他生活的時代尚未出現。
在描述引力子相互作用過程中,採用費曼圖的方法表現良好,但當進入至少兩個循環的情境時,則會出現紫外發散。這些無窮的計算結果無法消除,因為量子化的廣義相對論無法在微擾理論中正則化,這使得物理學家在計算引力子發射或吸收概率時,產生了無法預測的結果。
這一缺陷表明,為了描述接近普朗克尺度的行為,我們需要一個比量子化的廣義相對論更為統一的理論。
引力子在廣義相對論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同時也定義了事件發生的時空。在某些描述中,能量改變了時空的「形狀」,而重力正是這種形狀的結果。這一觀點有時使人難以將重力理解為粒子之間的相互作用。
與標準模型不同,廣義相對論被認為是背景獨立的,即不依賴於特定的時空背景。這使得在建立量子引力理論時,是否仍應保持背景獨立性成為了一個未解的問題。
雖然引力子被認為是無質量的,但它們仍然會攜帶能量。引力子的能量尚不明確,若引力子存在質量,則其波長和質量能量之間的關係將會被計算出來。在此背景下,引力子的康普頓波長至少為1.6×1016米,相當於約1.6光年。
這種波長與質量能量的關係可通過普朗克-愛因斯坦關係來計算。
儘管在理論上可以檢測引力子,但由於其與物質的相互作用截面極低,無法使用任何現實的檢測器來明確檢測個別引力子。即便是設計出像木星一樣大的檢測器,預期在最理想的情況下也僅能每十年檢測到一個引力子。
檢測引力子的另一種可能性是利用量子感測。儘管如此,LIGO和佛吉亞合作者觀測到的引力波並非專為檢測引力子而設,但這些觀測可以提供引力子某些性質的線索。
大多數包含引力子的理論都存在嚴重的問題。當嘗試通過增加引力子來擴展標準模型或其他量子場論時,常會在接近或超過普朗克能量範圍時遇到理論困難。這是由於量子效應所引起的無限大問題,導致重力無法正則化的現象。
一些物理學家甚至提出,將粒子替換為弦可能是解決方案之一。
引力子的未來研究將如何影響我們對重力的理解,以及宇宙命運的探索,仍然是個開放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