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主義是一種社會和經濟秩序,許多個體的抱負包括獲得超出生存所需或傳統地位的商品和服務。這一概念在工業革命前的西歐開始萌芽,並在1900年前後得到廣泛應用。在經濟學中,消費主義指的是強調消費的政策,認為消費者的自由選擇應該強烈影響製造商的生產選擇,從而影響社會的經濟組織。然而,消費主義也受到批評,無論是選擇其他參與經濟方式的個人(例如簡約生活或慢生活者),還是對環境影響感到擔憂的環保人士。專家們指出,消費主義存在物理極限,如增長的迫切性和過度消耗,這些都對環境造成了更大的影響,包括自然資源的過度開采和一次性商品造成的大量廢物,以及氣候變化等重大影響。
許多學者認為,消費主義的社會和環境影響正在逐漸變得不容忽視,尤其是在當前全球變暖的背景下。
“消費主義”這一術語存在多種定義,這些定義之間可能並不相關,甚至存在矛盾。例如,1955年,福特汽車公司的副總裁約翰·布加斯首次將“消費主義”作為“資本主義”的替代詞,描述美國經濟,強調消費者在經濟動力中的主導地位。他的這一定義與奧地利經濟學派創始人卡爾·門格爾的觀點相一致,認為消費者的偏好和選擇完全控制著經濟。此外,社會批評家文斯·派克則將消費主義視為對消費行為的負面評價,認為其過度的物質主義與浪費問題不容忽視。
在文斯·派克1960年的書籍《浪費製造者》中,消費主義一詞被明確用作負面用語。
消費社會的發展始於17世紀末至18世紀。在這一時期,英國的經濟因新農業方法的引入而顯著增長,隨之而來的是對奢侈品需求的提升。大量的奢侈品如糖、煙草以及茶等,這些商品主要由加勒比地區的奴隸勞動生產。這種對奢侈品日益增長的需求反映了當時英國的文化互動及社會觀念的變化。
隨著市場的擴大,17世紀倫敦的社會上層階級和富裕商人推動了奢侈與消費文化的建立。新興的購物中心成為倫敦人社交的熱點,消費的模式逐漸向一般社會的各個層面擴展。這一時期,威廉·塞利和尼古拉斯·巴博恩的廣告行為,讓消費文化不斷滲透到每一個人群中。
許多專家認為,在工業革命後,消費文化的擴張成為了社會變遷的重要驅動力。
二十世紀的美國,尤其是1940年代後期,電視的出現為廣告商提供了全新的宣傳途徑。電視不僅吸引了大量觀眾,還改變了美國人對產品的購買態度,進一步促成了消費文化的發展。在喧囂的廣告中,消費者被引導追求物質,以此提升自己的社會地位。
評論指出,電視廣告創造了一種關於商品的渴望,進一步擴大了美國的消費文化。
進入21世紀,消費主義在文化意義上變得更加複雜。人們開始以獲得商品或服務來認同自己的社會地位,消費已經不僅僅是滿足基本需求,還成為身份的一種表現。在這個過程中,品牌的象徵意義變得越來越重要,許多消費者為了模仿追隨者而主動參與消費行為。
隨著消費文化的盛行,批評者也提出了消費主義的若干問題。許多學者認為,其背後所隱含的資本主義利益使其成為一種對個體追求幸福的妨礙。過度消費不僅可能導致個人的心理問題,還可能對社會的結構造成破壞。
批評者指出,消費主義往往為解決人际关系的匱乏提供了一種替代品,進而形成了社會控制的文化霸權。
在這場消費主義的辯論中,反映了現代人對於身份、地位和價值的多元思考。究竟消費主義的盛行是進步的象徵,還是人類精神的毒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