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路和跑步似乎是再簡單不過的動作,但其背後卻隱藏著豐富的科學知識。這些基本的動作既涉及神經科學,又涉及人體生理學、運動心理學等等。對於許多人來說,這些動作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卻鮮少有人深入了解其運作方式和生理機制。
運動技能是一種涉及身體肌肉特定運動來執行某項任務的功能。這些任務可能包括走路、跑步或騎自行車。
在這些運動背後,身體的神經系統、肌肉和大腦必須共同協作,以便有效地執行這些技能。科學家們提到,運動技能的目標是優化執行這項技能的能力,並且在成功率、準確性上達到最佳表現,同時減少所需的能量消耗。
運動技能主要分為兩大類:粗大運動技能和細微運動技能。
粗大運動技能需要使用我們腿部、軀幹和手臂的大肌肉群來完成,例如:走路、平衡和爬行。
這些技能通常與連續性任務有關,並且在早期童年時期得到發展。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幾乎不需要思考即可運用這些運動技能。此外,粗大運動技能的表現水平在一段非使用時間後也不容易改變。
細微運動技能則是使用較小的肌肉群進行精細動作,如彈鋼琴、系鞋帶、刷牙等。
這些任務相對精確,因此需要持續進行才能保持熟練程度。正如一句話所言:“如果你不常使用它,便會失去它。”這恰恰描繪了這些技能的本質。
運動技能的發展遵循幾個原則,包括自上而下(頭到尾)和由大到小(粗大肌肉到細小肌肉)的發展模式。孩子們在學習走路和跑步時,也是如此。
在學齡前的時期(3到5歲),是一個發展運動技能的關鍵時期。
多種因素影響著孩子的運動技能發展。雖然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發展速度,但通常孩子們會在某個年齡段達成年齡相關的基本運動能力。這包括著重於表現控制與垂直運動的粗大運動技能,通常在五歲左右就會現顯露出來。
在學習過程中,運動技能獲得的提升往往與反饋有關。學習者能夠通過內在和外在的反饋來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這樣的過程讓人不禁思考:“我們是否真的理解自己的身體在移動時所發生的變化及這些變化對生活品質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