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機器學習中,特徵選擇是一種過程,旨在從變數或預測因子中篩選出一組相關特徵,以用於模型構建。透過特徵選擇的技術,研究人員可以從數據中選擇最具相關性的特徵,實現對模型的簡化,使其更易於解釋,縮短模型訓練的時間。通常情況下,數據集中可能存在冗餘或不相關的特徵,而通過有效的特徵選擇過程,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減少這些特徵,從而達到縮短訓練時間的目的。
特徵選擇的核心前提是,有時數據可能包含冗餘的或無關的特徵,這些特徵可以被移除而不會造成信息的大幅損失。在數據分析中,「冗餘」和「無關」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例如,某個特徵在存在另一個強相關特徵的情況下,可能被視為冗餘。
特徵提取的目的是從原始特徵中生成新的特徵,而特徵選擇則是尋找到一組特徵的子集。
目前,特徵選擇方法主要可分為三大類:包裝法、過濾法及嵌入法。包裝法使用預測模型來評分特徵子集,對每一新的子集進行模型訓練,並在驗證集上進行測試。這種方法雖然計算密集,但通常能為特定類型模型或典型問題提供最佳性能的特徵集。
過濾法則是使用快速可計算的代理指標來評分特徵子集,通常會考量互信息、皮爾森相關係數等指標。
儘管包裝法和過濾法都能進行特徵選擇,但二者在計算效率及結果表現上有所不同。包裝法可能因為訓練新模型而消耗大量計算資源,從而風險上升至過擬合;而過濾法則較為高效,並能生產不針對特定預測模型的特徵集,這使得其結果更具普遍性。過濾法產生的特徵集不受預測模型的假設限制,有助於揭示特徵之間的關係。
嵌入法是一種將特徵選擇過程與模型構建結合起來的技術。這種方法的典型例子為LASSO法,其中通過L1懲罰縮小回歸係數,以選擇出具有非零回歸係數的特徵。這類方法的計算複雜度介於包裝法和過濾法之間。
次集選擇算法評估特徵的子集以選擇整體特徵組合的適合性。這些算法同樣可以劃分為包裝法、過濾法和嵌入法,並常運用貪婪上升的搜索方式來搜尋最有效的特徵子集。儘管徹底的搜索通常不切實際,但透過設置某個控制點來選擇得分最高的特徵集,是一種有效的解決方案。
有效的特徵選擇能夠顯著減少模型的計算負擔,從而加速訓練過程。
在特徵選擇過程中,選擇合適的最佳標準是頗具挑戰性的,因為涉及多重目標。許多標準考慮準確性,並懲罰所選特徵的數量。此外,特徵選擇被視為更一般的結構學習的一種特例,通過構建圖形模型來找到變量之間的關係。
許多基於互信息的方法用於評分不同特徵,如最小冗餘最大相關性(mRMR)方法,可以通過互信息、相關性或距離/相似性分數來選擇特徵。此方法不僅能提高模型效率,還能揭示特徵之間的關係,有助於模型的解釋和透明度。
面對日益複雜的數據環境,能否通過進一步理解特徵選擇的原理來優化模型訓練,從而提高效率與準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