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島核災的教訓:如何有效應對失去冷卻劑的危機?

失去冷卻劑事故(LOCA)是核反應爐的一種故障模式。如果不加以有效的管理,LOCA可能導致反應堆核心損壞。因此,各核電廠特別設計了應急核心冷卻系統(ECCS)來應對這個問題。由於核反應堆內部產生熱量,冷卻系統的運作對於移除這些熱量至關重要。

如果冷卻劑流動減少或完全喪失,核反應堆的緊急停機系統會設計成停止核裂變鏈反應。

然而,儘管如此,由於放射性衰變,核燃料在反應堆關機後仍會持續產生相當大的熱量。普通情況下,反應堆從滿功率停機時產生的衰變熱相當於反應堆熱能力的5%至6%。如果ECCS的所有獨立冷卻系統未如預期運作,這種熱量可以使燃料溫度上升至損壞反應堆的程度。

若反應堆內仍有水存在,該水可能會煮沸,並從管道中噴出。

因此,核電廠配備了壓力操作的釋放閥和備用的冷卻水供應系統。在某些類型的反應堆,如氣冷式反應堆(AGR)、RBMK、Magnox及武器生產反應堆中,如果存在石墨和空氣,石墨可能會著火,進而擴散放射性污染。這些情況的最終結果可能導致核熔毀的發生,並造成嚴重後果。

所謂的“中國症候群”是指這一過程的極端情況:熔融物質有可能向土壤水位深入,但根據目前對核裂變反應的理解和經驗,熔融物質會在未能進一步散熱之前變得過於不穩定而不能繼續發熱。在切爾諾貝利災難中,反應堆的核心確實熔融,然而核心材料的發現分布在地下,過於分散而無法繼續發生鏈反應,但仍然非常具放射性。

某些反應堆設計具有被動安全特徵,可以防止在極端情況下發生熔毀。

例如,圓球床反應堆在燃料發生極端溫度變化的情況下能承受相當大的挑戰。加拿大重水反應堆(CANDU)擁有兩個大型低壓水庫—重水調節器及輕水蓄水罐,這些充當熱匯。令人氣憤的是,氫氣調節自我調節核能模組的化學分解能藉由去除氫的調節劑使得裂變反應停止。

在運行狀況下,某些反應堆在失去冷卻劑或水煮沸的情況下能夠被動地增加或減少其功率輸出。這是通過冷卻劑空洞係數來衡量的。大多數現代核電廠擁有負的空洞係數,這意味著水一旦變為蒸氣,功率就會立刻下降。除外的情況是蘇聯的RBMK和加拿大的CANDU。在某些情況下,現代反應堆已被設計來預防和抵擋冷卻劑的喪失,無論其空洞係數是什麼,使用的技術各不相同。

一旦發生冷卻劑喪失事故,必須快速進行救援和補救措施,闡明有效應對至關重要。

以福島第一核電廠災難為例,其原因即是發生了LOCA事故,亦因為為冷卻泵提供電源的電路故障,直接導致反應堆核心失去冷卻。這一失輔成為導致三次核熔毀和三次氫爆炸的核心因素。

爐心包覆材料大多採用鋯合金,因其耐腐蝕性及低中子吸收截面而成為材料選擇。然而,鋯合金的缺點在於,當溫度過高時,鋯合金會氧化,並與水蒸氣發生一種能量釋放的反應,這導致氫的產生,進一步加劇了事故的嚴重性。

鋯合金燃料包覆管的破裂行為對反應堆的穩定運作至關重要。

因此,相關進一步研究需要對鋯合金基底進行塗覆以提高其抗氧化性。在某項研究中,研究者使用了Ti2AlC MAX相材料對Zirlo基底進行塗覆。結果顯示,該材料的硬度和彈性模量都顯著提高,並在高溫氧氣環境中表現出良好的抗氧化能力。

福島的事故令人痛心,但它所帶來的教訓必須被深入探討與反思。未來的核能發展應該如何加強安全措施以防止類似事件重演?

Trending Knowledge

核反應堆冷卻系統的隱藏英雄:ECCS如何拯救核能?
在核能安全的討論中,冷卻系統常常被認為是最不引人注目的部分,卻是防止核災難的關鍵角色。特別是在失去冷卻劑意外(LOCA)事件發生時,應急核心冷卻系統(ECCS)的作用顯得至關重要。LOCA是一種核反應堆失效模式,如果未能有效管理,將可能導致核反應堆核心損壞。每座核電廠的ECCS存在的目的,就是為了應對LOCA的發生。 <blockquote> 核反應堆在運行中會產生大量熱量,
熔毀的秘密:核反應堆核心究竟會發生什麼事情?
核能是一種供應全球清潔電力的重要資源,但其潛在的風險卻時常令人擔憂。當發生冷卻劑失去事故(LOCA)時,核反應堆的核心可能會受到嚴重損害,這會導致一連串的危機事件。為了更好地理解這一過程,我們將探討LOCA的機制,以及在這種情況下核反應堆核心會發生什麼。 冷卻劑失去事故(LOCA)的背景 在核反應堆中,冷卻劑的存在至關重要。它不僅用於移除反應堆核心内部產生的熱量,還能確保核裂變反
核電廠失去冷卻劑的驚人後果:為何這是核安全的死線?
隨著核能的運用日益增長,核電廠的安全性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其中,冷卻劑的喪失事故(LOCA)被視為一種可能引發嚴重後果的故障模式。若無法有效管理,LOCA的結果可能導致反應堆核心損壞。每一座核電廠的緊急核心冷卻系統(ECCS)旨在專門處理這一問題,確保冷卻劑可以持續供應以防止惡化。 <blockquote> 「核反應堆內部生成熱量,冷卻系統能夠協助移除這些熱量並轉換為有用的電力。」 </

Respon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