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的編碼區域,或稱作編碼DNA序列(CDS),是指一段基因的DNA或RNA中,專門用來編碼蛋白質的部分。透過研究不同物種及時間尺度下編碼區域與非編碼區域的長度、組成、調節、拼接、結構及其功能,科學家們獲得了大量有關基因組織及原核生物與真核生物演化的重要資訊,這對於繪製人類基因組和發展基因治療都具有助益。
雖然“編碼區域”常與“外顯子”互換使用,但二者不完全等同。
編碼區域專指DNA或RNA中能編碼特定蛋白質的單一區段,與基因內其它部分(如3'和5'非翻譯區)有明顯區別。1978年,沃爾特·吉爾伯特在其著作《為何基因是碎片》中,首次提出基因的拼圖概念,指出每根完整的核酸鏈並不是連續的,而是被“沉默的”非編碼區域所中斷。
研究結果顯示,編碼區域的核苷酸組成模式與其可用性之間存在著相互依賴的關係。編碼區域通常擁有較高的GC含量,此外,編碼區域的長度越長,其GC含量也隨之增加。相比之下,短的編碼鏈通常GC含量低,這與翻譯終止密碼子TAG、TAA和TGA的低GC特性相似。
重要的編碼區域(基因豐富)擁有較高的GC含量,因此更穩定且更抗突變。
在DNA中,編碼區域位於模板鏈5'端的啟動子序列與3'端的終止序列之間。在轉錄過程中,RNA聚合酶會與啟動子結合,隨後開始轉錄編碼區域形成mRNA,並在整個過程中將尿嘧啶替代胸腺嘧啶。mRNA經過成熟後,包含多個在翻譯為蛋白質過程中重要的部分。
為了調節基因表達,編碼區域可以被修飾。例如,烷基化是一種通過抑制特定序列來使基因失活的調控方式。RNA剪接則決定了在RNA中哪些部分會被翻譯為蛋白質,這一過程涉及去除內含子並連接外顯子。
編碼區域中的突變對生物體表型的影響各異,某些突變可能帶來優勢,而另一些則可能有害,甚至導致生存困難。相比之下,非編碼區域的變化不一定會輕易在表型中顯現出來。
最近的研究發現,即使個體之間的基因組可以存在廣泛差異,但某些編碼區域在同一物種內卻高度約束,對突變具有抵抗力。這些高度約束的區域被稱為約束編碼區域(CCRs),並與強過濾選擇有關。
那些著名的編碼區域可能與一些罕見的發育疾病或胚胎致死有關。
雖然從DNA序列中識別開放閱讀框相對簡單,但準確確定編碼序列卻並非易事。當前的編碼序列預測通常依賴於對細胞中mRNA的抽樣及測序,然而,如何確定特定mRNA中哪些部分實際上會轉譯為蛋白質仍然是挑戰。
在基因的研究中,除了編碼區域外,還要考量包括RNA基因和調控序列等功能元素。
隨著基因組學技術的日益進步,我們對編碼與非編碼區域的聯繫和作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這或可催生出新的生物醫學應用。面對未來,我們是否能夠解開更多基因組中的奧秘,找到能徹底改變疾病治療的新方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