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化學催化反應中,金催化劑的支撐材料對其性能的影響愈發受到關注。異質金催化是指利用元素金作為異質催化劑,這種催化技術具有很強的工業應用潛力。隨著研究的深入,科學家們發現支撐材料的選擇可以顯著提升金催化劑的反應活性與選擇性。
「金催化劑的高活性被認為源於結構變化、量子尺寸效應和支撐效應的綜合作用。」
在許多催化反應中,支撐材料如鈦氧化物(TiO2)、赤鐵礦(α-Fe2O3)和氧化鈷(Co3O4)等,都是促進金催化劑的有效載體。例如,這些支撐材料不僅能優化金納米粒子的分散性,還可能通過改變粒子的大小、形狀、應變和電荷狀態來促進催化反應的進行。
研究顯示,將金聚集到直徑小於2納米的顆粒上,可以有效提升催化性能。尤其當金顆粒被控制成半球形狀時,因為這樣的結構可以最大限度地增加活性位點的數量,因此顯示出優越的催化特性。這一發現不僅提高了催化劑的性能,同時也引發了許多工業應用的可能性。
異質金催化劑在工業上已經有了一些初步的商業應用,特別是在製造環保材料如聚氯乙烯(PVC)和甲基丙烯酸甲酯的過程中。傳統的PVC生產使用汞催化劑會造成嚴重的環境問題,而金催化劑則提供了一種更清潔的替代品。儘管金催化劑的成本稍高,但對於整體生產成本的影響卻僅約1%。
「綠色金催化被認為是極具價值的技術。」
除了在PVC生產中的應用外,金催化劑在合成有機分子方面的潛力也越來越受到重視。最近,金催化劑在C-C鍵形成反應中的應用前景亟待開發,這些反應可能對多個產業產生影響。
金催化劑在一氧化碳(CO)氧化反應中表現出極高的活性。根據研究,直徑為2至5納米的金顆粒在該反應中活性是傳統金的數倍。而支撐金顆粒的金屬氧化物,如鎂氧化物和鋇氧化物,也顯示出能夠將金陽離子幾乎完全分散。總體來看,金的反應活性受顆粒大小和支撐材料的顯著影響。
例如,當金顆粒直徑小於1.5納米時,金催化劑在200K的低溫下也能顯示出對CO氧化的高活性。由於這些催化劑的結構特徵,其催化性能的改變與組成和形狀的改變密切相關。
水煤氣轉化是一種重要的工業過程,主要用於產氫氣。然而,當水和CO反應時,金催化劑的活性會隨著溫度變化而變動。研究表明,金催化劑在比較低的溫度下,如<523 K時,表現出較高的活性,而以赤鐵礦作為催化劑的支撐材料更是顯示了良好的穩定性。
儘管金在氫化反應中的活性較差,但當金納米粒子與不同的支撐材料相結合時,能在選擇性氫化反應中發揮良好的催化性能。例如,金催化劑對α、β-不飽和醛的氫化反應具備特定的選擇性與穩定性。金催化劑在這些反應中表現出可以不影響C=C雙鍵的情況下,將醛轉化為醇,同時還可以進行其他的選擇性轉化反應。
金的催化性能與其量子效應息息相關,當金顆粒的尺寸減小到納米級時,其電子結構發生了明顯的變化。這種變化有助於改變金與吸附物之間的相互作用,使其催化性能大幅提升。
至於金的d帶中心位置的調整,也是促進金催化性能的關鍵所在。這一系列研究不斷推進著金催化劑的高效應用,但具體的機理仍然需要進一步的探索和實證。
未來,支撐材料的選擇是否會成為影響金催化劑性能的關鍵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