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這個被稱為「紅色星球」的行星,距離太陽第四遠。其表面呈現出明亮的橘紅色,主要是因為鋼鐵氧化物的塵埃覆蓋了整個行星,這使得它成為天文學家經常觀測的對象。火星的直徑約為6,779公里,是太陽系中第二小的行星,並且它的公轉軌道使其自轉一周(即「日」)大約需要24.6小時,而一年的時間則相當於1.88個地球年,等待著無數科學家的探索。
火星有兩顆天然衛星,分別為福波斯(Phobos)和迪摩斯(Deimos),這兩顆衛星外形小且不規則。
在火星的北部,平坦的平原與南部高原上大量的隕石坑形成鮮明對比,這一地形現象被稱為火星二分法。火星也擁有許多巨大的死火山,其中奧林帕斯山(Olympus Mons)聳立於此,高達21.9公里,從而成為太陽系中最高的火山。此外,火星還有一些最大的峽谷,如馬林納谷(Valles Marineris),其長度達到4,000公里,這些獨特的地貌使火星在無數星球中脫穎而出。
火星的表面地質活動仍然存在,隨著時間的推移,從火星探測器拍攝的影像中可見到塌方的痕跡。
火星表面極端的氣候與溫度變化值得關注,著名的兩極冰帽主要由二氧化碳和水冰組成。火星的表面溫度在-78.5°C到5.7°C之間變化,這一點與地球的季節變化相似。火星的形成歷史可以追溯至46億年前,從最早的撞擊、山谷帶的形成到可能的原始海洋這一路走來,火星的面貌歷經了無數變革。 火星的地質歷史可大致劃分為三個主要時期:
火星也以其特殊的化學結構著稱,高鈉、高鉀及高氯離子等等都比地球更為常見。
隨著科學探索的深入,火星上的生命存在及其演化成為了熱門研究話題。自20世紀末以來,火星被無人太空探測器和探測車陸續探索,1965年進行的首次飛掠、1971年進行的首次軌道探測、以及1976年首次著陸的維京探測器逐步揭開了火星的面紗。到2023年,已有至少11個活躍的探測器環繞或著陸在火星表面。未來,火星是人類探索的熱切目標之一,然而在2020年代並未落實計畫。
更進一步地,火星的地理特色同樣引人入勝。火星的表面面積幾乎是地球乾燥土地面積的兩倍,平均重力僅為地球的38%。火星上表面岩石主要由不同的矽和氧化物組成,並且在探勘中發現這些岩石包含許多豐富的礦物、金屬及其他元素。火星表面多由細顆粒的氧化鐵塵埃覆蓋,這種特有的紅色外觀使得它在太空中極為顯眼。
火星的地殼厚度平均約為42至56公里,其中某些地區更可以薄至6公里,或厚至117公里。
研究顯示,火星的內部結構較為複雜,擁有密集的金屬核心,由更不密集的岩石層所覆蓋,這代表火星的地質活動仍在進行中。火星的氣候條件也展現出其獨特性,與地球相比,火星的稀薄大氣使其氣壓低得多,這使得許多科學家持續對火星的未來探索充滿期待。
隨著對火星的探索加深,許多科學家不斷提出新的假說,試圖解釋火星的某些特徵及其歷史。最終,火星是否真的曾經孕育生命的可能性,或許能透過進一步的研究來揭開謎底,而我們是否能在不遠的將來揭開這段奧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