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行魚(Clarias batrachus)是一種來自東南亞的淡水魚,以其獨特的「步行」能力而聞名。這種魚可以在乾燥的土地上爬行,尋找食物或適合的環境,儘管它的移動方式與四足或雙足生物的行走相去甚遠。透過其胸鰭,步行魚能保持直立,並透過蛇形的扭動來穿越陸地。
步行魚通常生活在緩慢流動且經常驟停的水域中,如池塘、沼澤、溪流、河流,甚至是淹水的稻田或可能會乾涸的臨時水池。
這種魚獨特的步行能力使它能在水源乾涸時,成功遷移到其他水域。然而,對於步行魚的分類存在著相當大的混淆,許多相關物種經常被錯誤地識別。與北美本土的鯰魚相比,步行魚的一個主要區別在於其缺乏脂肪鰭。這種魚能在水外存活長達18小時,這也是它能在干旱環境中繼續生存的原因之一。
步行魚擁有細長的身體形狀,最大長度可達0.5米(約1.6英尺)和重量可達1.2公斤(約2.6磅)。它的身體通常被小白點覆蓋,主要顏色為灰色或灰褐色。這種鯰魚擁有長基的背鰭和臀鰭,以及幾對感應須鬚。除去無鱗片的特性外,魚的皮膚覆蓋著黏液,這對其在陸地上的生存有保護作用。
在捕撈時,步行魚需要小心處理,因為它其實暗藏有刺或刺狀的防衛機制,這些隱藏於鰭後方的刺可能對人造成傷害。
步行魚是一種熱帶魚,原產於海事東南亞。根據確認,真正的步行魚僅發現於印尼的爪哇島,但與其極為相近的三種魚種經常會與其混淆。這包括來自印度和孟加拉的C. magur,還有來自印度支那的尚未描述的魚種及來自泰國-馬來半島、蘇門答臘和婆羅洲的另一種尚未描述的魚種。這些魚種目前的分類位置不明,主義上,菲律賓的步行魚(當地稱為「hito」)與南印度的族群也都尚不明確。
對於步行魚的生態及行為等方面的信息,很多可能是基於與真正的步行魚相近的物種。步行魚通常生活在污泥豐富的水域,如淤泥池、運河和水溝等;它們大部分時間在水底活動,偶爾會浮出水面以攝取空氣。
在野外,步行魚是雜食性的,主要以小魚、貝類和其他無脊椎動物為食,還有水生植物和沉積物。這種魚的食量驚人,能快速消耗食物來源,因此在外來種中被視為具有危害性的魚種。
在亞洲,步行魚的引入範圍相當廣泛,並且被引入到原始生境以外的地方,現被視為一種入侵物種。它們不僅會消耗本土魚類的食物資源,還會捕食魚苗,並且被認為能摧毀漁業。在美國,步行魚已經在佛羅里達州建立了族群,還被報導於加州、康涅狄格州、喬治亞州、麻薩諸塞州和內華達州。據報導,步行魚是從泰國引入佛羅里達州的,早在1960年代的水產養殖貿易中就出現了首次引入,至今仍然影響著當地生態。
在印尼,步行魚通常被稱為「lele」,當需要區分時,也叫「lele jawa」或「lele kampung」,以區別於引入的C. gariepinus。這種魚是幾道傳統菜餚的主要成分,包括pecel lele和mangut lele。在泰國,Clarias aff. batrachus被稱為pla duk dan,這是一種常見且便宜的食物,通常由街頭小販提供,特別是烤或炸的方式。該魚在菲律賓也極為常見,當地稱為「hito」。儘管如此,目前針對來自東南亞及印度地區的Clarias aff. batrachus族群,與C. batrachus的關係尚未進行充分研究。
在水族館魚類貿易中,常見一種白色帶有黑色斑紋的變異品種。然而,這種顏色變異在禁止步行魚的地方也是被禁止的。當飼養這種魚時,水族箱中應放置根部健全的植物和提供陰影的大型結構,因為任何小型的同伴魚都會被吃掉。
步行魚以其能在陸地上活動的特徵與其生態需求,使它們成為一個令人著迷的物種。但我們應如何在保護生態的同時,平衡人類對於這種魚的需求與影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