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飛行魷魚,也被稱為日本普通魷魚或太平洋飛行魷魚,學名 Todarodes pacificus
,屬於箭魷科。這種魷魚主要棲息於北太平洋,包圍日本及中國沿海,向北延伸至俄羅斯,再橫穿白令海峽前往阿拉斯加和加拿大的南部海岸,並在越南中部聚集。
成年魷魚有幾個顯著特徵。魷魚的外套膜包圍著其內臟質量,並具有兩個鰭,但這並不是主要的推進方式。相反,魷魚使用噴射推進,透過一個肌肉式的噴口從一側吸入水,然後從另一側噴出。魷魚擁有八條臂和兩條觸手,底面有吸盤。臂之間是尖嘴,裡面有一個有尖齒的舌狀附肢,稱為齒舌。此外,魷魚還擁有墨囊,作為防御機制應對潛在捕食者。目前觀察到,這種魷魚的體重可達0.5公斤,雌性魷魚的外套膜長度可達50厘米,雄性則較小。
日本魷魚生活在水溫從5°C到27°C之間,通常棲息在海洋的上層。他們的壽命很短,只有約一年。飛行魷魚通常生活在表層水域,深度可達500米。
在這短暫的一年生命中,魷魚從幼體階段成熟,並開始覓食與生長,最終遷徙到交配地點繁殖。研究中已確認三個亞族群在日本水域。主要群體在冬季於東海產卵,其次在九州以西的秋季,以及冬春季在日本海和東北日本的次要群體。
"魷魚的遷徙路徑從北方移動至南方,並傾向於追隨表面洋流。他們通常以均勻的大小聚集在一起,使得追踪從招募到產卵的生長過程成為可能,雖然早期生命歷史通常難以研究,因為幼體總是在水中浮游,鮮少捕捉到."
魷魚一般只能存活一年,因為一旦繁殖完畢便會死亡。雄性魷魚先成熟,並在尚未成熟的雌性身上轉移他的精囊。而在南疆的旅途中,雌性則會成熟並產下300至4000枚的小卵,之後洩入它們出生的地方。卵在水溫合適的情況下,經過102至113小時後會孵化為幼體。
由於魷魚在實驗室中獨立研究時顯得壓力大,因此其食性難以單獨觀察。然而,認為其浮游幼體主要以浮游植物和浮游動物為食,待生長到足夠大的時候則主要食用魚類及甲殼類動物,並且在被困網中時,尤其會出現食人現象。
Ommastrephidae家族的飛行魷魚已被觀察到在水面上方以至於30米的距離飛行,這可能是為了避免捕食者或能量節省,因為它們在廣闊的海洋中遷徙時,獨特地利用噴射推進進行空中運動。然而,這種魷魚是否真的能在空中滑翔,值得懷疑,因為它們缺乏產生升力的專門外膜,這在Sthenoteuthis屬的魷魚中已有觀察到。
許多脊椎捕食者依賴魷魚作為主要食物來源,魷魚在南冰洋中僅次於磷蝦,成為重要的食物鏈一環。像灰頭信天翁和抹香鯨(最大的有齒鯨類)幾乎完全以魷魚為食,其它捕食者還包括海豚、海豹、鬚鯨以及鰩等。
日本飛行魷魚的主要捕撈國包括日本(捕獲量最大)、韓國(次高捕獲量)及最近的中國。這些魷魚在捕撈國中被出口到許多國家供人食用,美國是其最大的進口國。日本是最大的消費國(主要因壽司文化)和出口國。
"日本飛行魷魚全年都可捕撈,但最大的熱門季節為每年的1月至3月以及6月至9月。捕捉它們的主要工具包括釣線和鉤、提升網及刺網,其中最受歡迎的方法是使用釣鉤進行拍打."
最新數據顯示,自2010年以來,日本飛行魷魚的捕獲量變化不一,從570,427噸到2012年的351,229噸。利用夜間釣魚吸引魷魚的主要釣鉤方法似乎能降低附帶捕獲,其他系統則通常捕捉到更多的非目標生物,雖然一些技術進步已設計出更大的開口,使較小的生物能通過。
這種神秘的飛行魷魚在海洋生態系統中扮演了什麼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