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真菌學中,當組織或特徵經過碘試劑測試而呈現出藍色或藍黑色反應時,該組織被稱為“澱粉樣”(amyloid)。這個術語源自拉丁文“amyloideus”,意指“類澱粉”,因為澱粉也會產生類似的反應。這種顏色反應是通過對組織進行簡單化學測試得出的,通常利用梅爾策試劑(Melzer's reagent)或盧戈爾溶液(Lugol's solution)進行觀察。
當真菌細胞壁中含有澱粉樣多醣時,碘會與這些材料反應,染成深藍至黑色。
在這些測試中,組織的反應可分為三種:澱粉樣反應(藍至黑色)、擬澱粉樣或去栘反應(棕紅色),以及非澱粉樣反應(淡黃色至透明)。這些反應不僅影響微觀特徵,如孢子壁或菌絲壁,甚至能影響到整個子囊壁的外觀。
梅爾策試劑的使用涉及將真菌組織或細胞暴露於試劑中,通常是在顯微鏡載玻片上進行。幾種反應模式可以幫助我們識別真菌的特徵:
這些反應通常會在瞬間發生,然而在某些情況下可能需要長達20分鐘的時間來發展。梅爾策試劑的成分有幾個功能,氯醇水是一種澄清劑,可以改善各種深色微觀材料的透明度。
碘被認為是梅爾策中主要的染色劑,對於真菌的研究,它能有效地幫助我們觀察細胞壁。
在真菌學中,半澱粉樣性指的是一種特殊的細胞壁澱粉樣性,其特點是在組織經過氫氧化鉀(KOH)處理後,藍色染色才會發生,而施加碘時在盧戈爾溶液中產生紅色反應,然而在梅爾策試劑中則無反應。
半澱粉樣的現象廣泛存在於子囊菌門等類群中,且在標記物的識別中意義重大。如果細胞壁在無需KOH處理時就能用碘試劑染成藍色,則稱為正式澱粉樣。
約20%的伽馬環菌(Helotiales)擁有半澱粉樣的子囊頂環,與此同時,大約50%則擁有正式澱粉樣結構。
半澱粉樣性的化學背景尚不清晰。有人假設,碳水化合物鏈的短螺旋區段與短或長的線性區段交替存在。這些短螺旋區段會因為碘原子的納入而產生紅色反應,而在KOH影響下,線性區段可能會捲曲,導致長螺旋鏈的形成,這使得施加碘時出現藍色染色。
這一假設的螺旋結構似乎與子囊壁的伸展性有關,這是胞囊因釋放高細胞膨壓而活躍地爆炸射出子囊孢子的前提。
梅爾策試劑和盧戈爾溶液對於研究真菌的細胞結構和特徵至關重要,這些反應不僅增强了我們對不同真菌的識別能力,還揭示了真菌生物學中許多尚未解答的謎團。這些複雜的顏色反應在菌類的分類和研究中提供了寶貴的信息,讓我們好奇的心無法停止思考:是否在這些顏色反應背後,隱藏著更多未被發現的生物學奧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