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玻璃似乎只是日常物品,但它實際上是物質科學中一個複雜而神秘的範疇。當溶融物料被迅速冷卻時,玻璃便會形成,而這一過程一再挑戰著傳統的固體形成理論。本文將深入探討這一過程的迷人細節,以及為何在快速冷卻的情況下,某些物質無法形成晶體。
熔化,或稱為融合,是一個物理過程,導致物質從固體轉變為液體。這一過程發生在固體的內部能量增加時,通常是通過應用熱量或壓力,這會使物質的溫度達到熔點。在熔點時,固體中的離子或分子的排列會被打破,轉為較不規則的狀態,固體熔化,形成液體。
在普通狀態下,熔點是物質的特徵性質,熔點通常等同於凝固點。
在特定的條件下,超冷卻或超加熱現象可以發生,例如水在非常乾淨的玻璃表面上,經常可以超冷到幾度低於凝固點而不結冰。這是因為在靜止狀態中,缺乏物理擾動驅動變化,導致超冷現象的發生。
玻璃是一種無晶形固體,通常在熔融材料迅速冷卻至其玻璃轉變溫度以下時製造而成。在這一過程中,缺乏足夠的時間來形成規則的晶格結構。按照連接度的評價,固體顯示出其分子之間有高度的連接,而液體則有較低的連接度。
從某種意義上說,固體材料的熔化也可以看作是粒子之間連接的斷裂,形成一個網絡。
在超短脈衝物理學中,存在一種被稱為非熱熔化的現象。這並不是由原子運動能量的增加引起,而是因為電子激發導致的原子間勢能改變。當電子被短脈衝激光加熱後,會改變這種“膠水”的性質,可能導致材料的熔化,即使原子溫度並未提高。
冷卻速率對材料的最終結構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當熔融材料被迅速冷卻時,來不及形成晶體結構的物質便形成了無定形的玻璃狀態。這種狀態對環境變化的敏感性,可能讓我們在材料科學和工程領域發現全新的應用。
無論是日常使用的玻璃,還是更高端的技術材料,冷卻的方式都會直接影響其性能。
對於物質科學的研究者來說,迅速冷卻的特性無疑是未來材料設計和應用的一個關鍵。但這是否意味著在不遠的將來,我們可以創造出更多新穎的材料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