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ckettsia是一種非運動性、革蘭氏陰性、非孢子的高度多形性細菌,直徑約0.1微米,有時以球狀、桿狀或絲狀形式出現。這個屬以Howard Taylor Ricketts的名字命名,以表彰他對於蜱媒斑點熱的開創性研究。作為專性細胞內寄生菌,Rickettsia依賴進入、增殖並在活的真核宿主細胞內生長,尤其是內皮細胞。因此,這些細菌無法在人工營養培養中增長,必須在組織或胚胎培養中生長,主要使用雞胚來研究。
許多新株或新物種每年被描述出來,但這些細菌並非全都對脊椎動物(包括人類)有病原性。
大多數Rickettsia種病原體由多種節肢動物傳播,包括恙蟲、蜱、跳蚤和蝨子,並且與多種人類和植物疾病有關。其中最著名的病症包括斑疹傷寒、立克次體皰疹、顳顎熱、非洲蜱叮咬熱,以及落基山斑疹熱等。值得注意的是,多數致病性Rickettsia對於四環素類抗生素具有敏感性,這使得這些疾病在醫療上有一定的治療方案。
對Rickettsia的分類最初基於血清學,分為三組:斑點熱、傷寒熱和灌木熱。這一分組後來通過DNA測序得到了確認。雖然灌木熱群的病原體被重新分類為新的屬Orientia,但它們仍然屬於Rickettsiales目,並與其他Rickettsia疾病一起進行分組。根據最近的研究,Rickettsia的分布範圍比之前認為的更廣泛,還與某些節足動物、蚯蚓和原生動物有關。
有研究報告指出,某些屬於Rickettsia的細菌能夠影響宿主的繁殖。
Rickettsia能夠通過操控宿主的生殖,多數與無血飲食的節肢動物相關。其中之一的例子是在2010年報導的瑞典案例,顯示Rickettsia helvetica可能導致了之前被認為是無害的細菌性腦膜炎。
Rickettsial生物是專性細胞內寄生蟲,會入侵目標器官中的血管內皮細胞,造成損傷並增加血管通透性,結果導致水腫、低血壓及低白蛋白血症等後果。
Rickettsia與線粒體之間存在密切的相似性。
在基因組學方面,某些Rickettsia的基因組分段與線粒體非常相似。以R. prowazekii為例,其基因組長度為1,111,523 bp,包含834個基因。這些基因組中並不包含厭氧酵解或氨基酸及核苷的合成與調控基因,這使得它們在某種程度上與線粒體相類似。而Rickettsia的ATP生產方式則與線粒體相同。
Rickettsia這一屬的名稱是為了紀念Howard Taylor Ricketts,他對於落基山斑疹熱的研究使得我們對這種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不幸的是,Ricketts本人在研究傷寒時不幸感染,最終成為其研究的犧牲品。
隨著對Rickettsia與不同病原體之間潛在關聯的進一步研究,未來是否會發現更多Rickettsia的應用?這些細菌的研究是否將促進我們對疾病機制的認識,並有助於未來的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