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崙在聖赫勒拿島的埋葬:他究竟希望被安葬在哪裡?

1821年,法國皇帝拿破崙·波拿巴的死訊震驚了全球。在他的身後,留下了無數的爭論與懷念,其中最為人所知的便是他希望在生命終結後被安葬於法國的塞納河岸。然而,在被流放至聖赫勒拿島後,這一願望卻因種種原因未能實現,直至1840年,他的遺體終於從此島重回法國,進入了巴黎的《軍人醫院》(Hôtel des Invalides)進行安葬。

拿破崙曾在遺囑中寫道,他希望能夠“在法國人民之中安息”

拿破崙的故事始於1814年,他在第六次聯盟戰爭中劉敗,被迫退位和流亡到地中海的厄爾巴島。短暫重返法國後,他的統治結束於滑鐵盧戰役的慘敗,隨後,他再度成為流亡者,被送到了位於南大西洋的聖赫勒拿島。這一孤島生活的餘生,成為了拿破崙寶貴的回憶,但也讓他一直無法實現對法國人民的承諾。

埋葬的過程

在拿破崙的身後,他的願望促使人們進行了一系列的活動以追尋這位帝王的埋葬計劃。在他去世後,許多人提議應當將他的遺體運回法國,而早在1821年,他的隨軍將領亨利·伯特蘭便曾向英國政府請求允許。

伯特蘭希望把拿破崙的遺體帶回法國,埋葬在他心心念念之地。

儘管如此,英國的回應並未如他所願,他們考慮到政治局勢的敏感,拒絕了這一請求。時至1830年,儘管覆蓋著強烈的追憶與民族意識,拿破崙的回歸仍是一項政治上的高風險行為。

政治考量與議會的討論

隨著這段時光的推進,政治局勢有所改變。1830年的七月革命推動了對拿破崙遺骨的重新考量。在當時,法國內部對於拿破崙的評價出現分歧,左派政治家和歷史學家亞道夫·提耶被任命為首相,他在此方面起到了關鍵的作用。提耶夢想著拿破崙的回歸,並想藉此為法國的榮光再度加冕。

提耶對拿破崙的追思與重整讓法國政治界迸發出了一場文化與於政治的鼓舞。

1840年,法國政府終於在內部討論後通過了相關法案,決定將拿破崙的遺體運回法國。隨後,經過長達93天的海上旅程,佛朗索瓦·吉祖因心不甘地向英國政府提出請求,最終得到了批准。再一次,拿破崙的榮耀似乎正在回歸大陸。

聖赫勒拿島的回憶

1840年10月,拿破崙的遺骸被再次迎接,在聖赫勒拿島上,法國的軍官和隨行隊伍負責進行陽光下的儀式。自此,拿破崙的回歸不僅僅是肉體的轉移,更是民族情感的恢復。

在墓前,景象肅然,隨著每一次的呼吸,無不感受到那份沉默的敬意

無論是被製作得精美的棺材,還是埋葬儀式的華麗,所有的一切都彷彿在訴說著拿破崙未圓的夢想與期待。他的忠實隨隊員流下了感慨的淚水,歷史在此刻再次銘記了這位被流放者的光輝。

結語

然而,歷史的視角不等於真實,拿破崙的願望究竟是否得到了圓滿的實現?他的埋葬地是否真正代表了他希望回到的法國人民呢?

Trending Knowledge

拿破崙的遺骸回歸法國:這場歷史性事件如何影響了國家榮譽?
1840年,拿破崙一世的遺骸從聖赫勒拿島回歸法國的事件,標誌著法國歷史的一個重要轉折點。這一舉動不僅是對拿破崙的尊重,也是一場政治上的戲劇性行動,重新定義了法國在歐洲的地位和自我認同。 <blockquote> 拿破崙在其遺囑中表達了希望能被安葬於「塞納河畔,與他所愛的法國人民共存」的心願。 </blockquote> 背景 拿破
1830年代的政治大轉變:拿破崙的遺體為何成為國家關注的焦點?
在1840年,拿破崙的遺體從聖赫勒拿島返回法國的事件成為了當時政治舞台上的重要議題,關注的焦點不僅限於拿破崙這位軍事統帥的歷史地位,還因其深層的政治意義。此次事件由時任首相的阿道夫·梯也爾和路易-菲利浦國王主導,目的是藉此強調法國的國家身份與歷史連結,並試圖修復拿破崙時代對國家人民的影響。這整個過程不僅涉及對一位前帝國領導者的重新評價,更是對當時法國政治局勢的一次深刻反思。 <block

Respon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