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日益明顯,科學界在研究氣候變化的原因上已經投入了數十年的努力。根據最新的科學研究,幾乎所有的專家都一致認為,自工業時代以來,人類活動對地球氣候的影響是不容置疑的。這一共識得到了全球約200個科學組織的支持,這不禁讓人思考,為什麼我們仍然無法有效地應對正在加速的氣候變化呢?
科學原理認為,溫室氣體透過太陽光的照射增加了地球的溫度,同時又捕獲了部分輻射回流的熱量,這個過程稱為溫室效應。
溫室氣體,如二氧化碳和甲烷,自工業革命以來大量排放到大氣中,導致全球氣候發生劇變。這些氣體以一種對人類生存至為重要的方式改變了地球的能量平衡。簡單來說,隨著溫室氣體濃度的上升,地球《吸收陽光的能力與釋放熱量的能力》發生了變化,造成了大氣變暖的先驅信號。
這里提到的“強迫”是指影響氣候系統的外部因素,包括自然現象如火山爆發和太陽輻射的變化。人類活動通過改變地球大氣的成分,也在施加強迫力。例如,從工業革命開始,二氧化碳氣體的濃度因燃燒化石燃料而急劇上升,而這種改變導致了地表熱量的增加,進一步增加了氣候變化的速率。
自1750年以來,二氧化碳的濃度上升,並導致地表的輻射強迫力量平均約為1.66瓦特每平方米。
然而,這一過程並非線性。當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濃度繼續增加時,系統的回饋因素亦隨之影響。例如水蒸氣的增加會進一步放大氣候的暖化效果。這種回饋機制導致氣候系統的複雜性增加,使其反應於氣候強迫的方式愈發難以預測。
從「人類影響」的證據來看,我們可以識別出四個主要的綱領:首先,無可爭辯的是,溫室氣體濃度的上升其物理性質和氣候系統的理解是確鑿的;其次,歷史數據顯示近年來全球表面溫度變化是異常的;第三,先進的氣候模型未能有效重現觀測到的暖化,除非計入人為的溫室氣體排放;最後,自然力量如太陽和火山活動的變化並不能解釋觀察到的暖化。
隨著氣候變化影響的發酵,關於氣候的反饋大致可分為正反饋和負反饋。
雖然水蒸氣和雲層是造成溫室效應的最主要因素,然而它們的變化卻主要取決於溫度,因此被視為改變氣候敏感度的反饋。另一方面,像二氧化碳和氧化亞氮這樣的氣體,則獨立於溫度的變化而被釋放進入大氣,這推動了全球溫度的變化。
例如,二氧化碳主要源於對化石燃料的燃燒,以提供交通、製造和電力等需求。然而,與德國澤蒙工作的開始一樣,1958年開始的高精度測量告訴我們,二氧化碳濃度的上升正如全球變暖一樣,具有指標性的意義。
人類活動導致的二氧化碳及甲烷等溫室氣體自1750年以來的濃度上升,直接影響了全球的平均溫度。
隨著氣候變化的持續影響,關於「自身強化」或「正反饋」的機制,完全無法忽視氣候變化對人類社會的潛在威脅。因此,以積極的方式應對氣候變化,使人類能夠有效管理環境提供了新的模式,這是我們面對的另一重大挑戰。
我們所處的世界,彷彿在一個永無止境的回饋迴圈中困擾著。那麼,針對如此脆弱的氣候系統,我們能做些什麼來確保保護地球的可持續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