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1年,蘇格蘭化學家托馬斯·格蘭姆(Thomas Graham)提出了透過半透膜進行分子分離的技術,這個技術現在被稱為「透析(dialysis)」。透析的概念標誌著化學和生物科學研究中的一個重大突破。這一技術的目的在於要求分離大分子和小分子的混合物,而在當時,化學界對於如何高效地處理和分析樣品仍舊充滿挑戰。
透析是一種自然分離過程,透過半透膜將懸浮的膠體顆粒與溶液中的離子或小分子分開。
格蘭姆的研究表明,物質的擴散速率與其分子大小呈反比。小分子能夠自由穿過膜,而大分子則被限制在樣本腔內,這使得研究人員能夠選擇性地去除不必要的小分子,比如鹽、有還原性的試劑或染料。這個技術不僅為化學實驗室提供了新的工具,還為醫學領域的透析技術奠定了基礎,使其能夠通過清除體內有害物質而挽救生命。
透析的基本原理基於物質的擴散運動。溶液中的分子因隨機運動而朝著濃度較低的區域移動,最終達至平衡。透析設備通常由纖維素或其衍生物製成,能夠有效隔離不同大小的分子。
在透析過程中,過量的液體會從樣本中通過膜轉移到透析液中,直到液體水平達到平衡。
透析的應用非常廣泛,主要可以分為兩類:擴散透析和電透析。擴散透析主要用於小分子的去除,例如在去除酵母酒精時,透過透析可以將酒精濃度降低至0.5%。而電透析則是透過施加電壓來促進離子的移動,這一技術在食品工業中的應用相當普遍,像是去除乳清中的鹽分。
選擇適合的透析膜至關重要。膜的分子量截留(MWCO)表示了能夠透過膜的最大分子量,不同的應用會需要不同特性的膜。通常,在實驗室中使用的膜MWCO範圍為1-1,000,000 kDa,而10 kDa的膜最為常見。
每種技術都有其優劣。擴散透析的優點在於低能耗和低成本,但處理能力及效率相對較低。而電透析則在水分回收率方面表現優異,但其需注意操作上的電流密度限制及需後續處理的問題。
透析技術的發展,使得許多化學和生物實驗得以進行,特別是在對生物大分子的研究中,透析提供了清晰而高效的實驗環境。
透析技術自1861年以來不斷演進,從基礎的實驗室應用到如今的醫療技術,其重要性無須置疑。然而,既然古老技術能夠如此有效地適應現代科學,那麼未來是否會有更多類似的舊技術重獲新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