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科(Nico),本名克里斯塔·佩夫根(Christa Päffgen),是一位享譽國際的德國歌手、詞曲作家以及模特兒。她在音樂和電影界的巨星地位,使得她的個人故事倍受矚目。然而,尼科的早期生活卻布滿了不為人知的陰影,其中最神秘而困惑的部分,便是她的父親所經歷的悲劇。
尼科出生於1938年,父親威廉·佩夫根(Wilhelm Päffgen)是科隆的一名富裕的啤酒業者,母親則是來自較低階層的格雷特(Margarete)。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隨著科隆受到轟炸,尼科的母親帶著她逃往柏林附近的斯普雷瓦爾德(Spreewald)。威廉在1940年被徵召入德國國防軍,之後的命運卻眾說紛紜,至今仍無法確定。
根據尼科的傳記作家理查德·維茨(Richard Witts),威廉在1942年的一次戰鬥中受了重傷,隨後他的指揮官根據上級命令結束了他的生命。
另一種說法則是他因為受到的頭部創傷而在精神病院度過了餘生。還有一些不確定的傳聞,提到他可能因心理創傷而死於集中營。對於這些模糊不清的資料,也只能讓人感到唏噓不已。
在威廉的命運毀滅了家庭的安全感後,尼科的童年遭遇伴隨了拗口的變化。她和母親的生活十分艱辛,母親為了生計在柏林的高級百貨公司KaDeWe賣內衣,尼科在13歲時則開始做模特兒。她的身高和外表使她迅速竄紅,成為時尚界的寵兒,卻始終不能擺脫對父親的可憐回憶。
在尼科的靜謐世界裡,一方面是她日後成為搖滾樂界的重要人物的音樂才華,另一方面卻是她與父親過去的陰影不斷交織。年輕時她接受了多位音樂人的指導,最終在安迪·沃荷的音樂圈中嶄露頭角,但她的成功背後,始終有一段掩蓋不住的痛。
人們經常稱讚她的獨特嗓音和藝術風格,然而她在面對過去的歷史時,似乎始終無法釋懷。
隨著音樂事業的發展,尼科接觸到了各種媒介,並且在與洛蜜(Lou Reed)和約翰·凱爾(John Cale)合作的過程中,把自己的內心掙扎融入了音樂中,她的早期作品如《Chelsea Girl》充分展現出她對自身經歷的反思。
尼科的生命故事告訴我們,即使在光鮮的外表下,面對的也可能是內心深處無法言說的痛苦。她的音樂成就,雖然伴隨著對父親不幸命運的掩蓋與反思,卻不失為一條重新定義自我的道路。許多人都會問,尼科在創作中是否試圖尋找父親的影子,以此來安撫心中的創傷?
尼科於1988年不幸去世,隨著她的音樂與影像再次被世人傳頌,讓我們也重新思考:這位議題多元的藝術家,究竟在人生的旅程中釋放了多少圍繞在自己心中的痛苦與創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