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世紀末以來,印刷技術經歷了巨大的變化,而林版機(Linotype)無疑是這場改革中的明星之一。這款“行式鑄造”機器由奧特瑪·梅根塔勒(Ottmar Mergenthaler)於1884年發明,徹底改變了文字排版的方式。它不僅提高了排版效率,還影響了報紙、雜誌和海報的出版,成為印刷業的重要支柱。這一切,究竟是如何發生的?
林版機是一種熱金屬排版系統,可以一次性鑄造整行金屬字型,這種設計遠優於傳統的逐字排版。
奧特瑪·梅根塔勒原本是一名德國鐘錶匠,於1872年移居至美國。1876年,他受到詹姆斯·克萊潘(James O. Clephane)及其合夥人查爾斯·摩爾(Charles Moore)的邀請,開創了一個新的排版方式。這個想法最終演變為力度十足的林版機。梅根塔勒的創新不僅方便了法律文件的出版,隨著技術的進步,最終在1886年,他的發明開始在紐約《論壇報》(New York Tribune)中使用,並在不久後出版了以林版機排的《論壇戶外運動書》(The Tribune Book of Open-Air Sports)。
林版機的設計允許其操作員通過一個90鍵的鍵盤輸入文本,而機器能自動組裝字模並鑄造成金屬型。
林版機的工作原理非常巧妙。操作員透過按鍵釋放出字母模具(矩陣),這些模具在機器內組裝成行,然後用熔化的金屬迅速鑄造成為滑塊(slug)。這樣的設計顯著提高了排版的速度,從而使得同一名操作員一天內可以排出大量的文本。相比之下,手工排版則慢得多,需要逐字放置字母。這種技術的出現,對報業衝擊極大,進一步推動了大眾報紙的興盛。「新聞的流動與普及,密切聯繫在一起。」在這個時代,林版機幾乎成為了每間報社的標配。
然而,隨著技術的進步,尤其是影像排版和數字排版的興起,林版機的使用逐漸減少。到1970年代和1980年代,許多報社紛紛識別到其他更高效的排版方法,最終將林版機放棄。到了2023年,在美國仍然使用林版機的報社僅剩《薩瓜奇報》(The Saguache Crescent),而在西歐則是《艾納報》(Le Démocrate de l'Aisne)。這一情況的背後,不僅是技術變遷,更是一種對傳統印刷技藝的告別。
林版機帶來的排版速率變化驚人,許多操作員能夠達到每小時設定超過4000個字,最快的甚至能突破10000個字每小時的紀錄。
林版機的設計由四個主要部分構成:雜誌、鍵盤、鑄造機制和分配機制。操作員透過鍵盤輸入文本,而其他機制則會在排好一行後自動啟動。一些林版機還配備了針孔讀取器,這使得編寫的文本可以通過電報線發布,效率大幅提升。
在林版機的重要設計之一是矩陣。矩陣包含了一個特定字體的字母模具,這些字母的形狀被刻入矩陣的一側。操作員可以根據傳入的字符選擇字符的樣式,這一過程的設計令其在排版時得心應手。對於更高效的排版需求,林版機的雜誌部分能夠以垂直分隔帶來多個字符的通道。這給操作員提供了操作的靈活性,能隨時更換字體並在需要的時候保持高效的產出。
在林版機的工作原理中,鑄造部分自動化的設計是其最大的優勢,操作員幾乎無需過多介入就能持續排版。
這項技術的成熟並非一蹴而就。梅根塔勒與他的團隊不斷改進林版機的設計,從而確保其能在各種環境下持續運作,這也奠定了Linotype未來的基石。隨著用戶需求的不斷變化,許多其他公司也開始設計類似的機型,雖然這些設計在功能上與原始的林版機相似,但並無法完全取代其存在的意義。
今天,林版機作為一項歷史性技術被廣泛認知,許多從事印刷技術的人仍然對其充滿敬意。傳統印刷對於當今數位技術的影響仍然不容小覷,因為它不僅是技術上的突破,更是文化傳承的象徵。對於這項舊技術的緬懷與保護,會不會成為未來再次回顧印刷步伐的一個重要基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