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網中的憤怒:為何‘紅藥丸’變成了極端男性思想的象徵?

在當今網絡世界中,「男性圈」(manosphere)這個名詞越來越受到關注。這是一個包含多種網站、博客及論壇的複雜環境,該環境不僅推廣傳統男性主義,還常常表現出厭女和反女性主義的思想。男性圈中的群體包括男性權利活動家、無法約會者(incels)、自主男性運動(MGTOW)、搭訕藝術家和父親權利團體。這些社群雖然有著各自的觀點,但共同的信念是:社會對男性存在偏見,這種偏見源於女性主義的影響。

接受這些思想被形象化為“服用紅藥丸”,這一隱喻源於電影《黑客帝國》。在男性圈中,"紅藥丸"代表了一種覺醒,讓男性認識到社會實際上是由女性主義主導,並且在很多方面對男性不公。

男性圈的興起可以追溯到上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的男性解放運動,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場運動逐漸將男性面臨的問題歸咎於女性主義及對女性權力的強調。根據媒體學者Debbie Ging的觀察,網絡的普及使得這種極端反女性主義和厭女言論得以廣泛傳播。

男性圈的重要概念和語言

在男性圈中,流行著一套特有的行話和術語。比如,厭男性(misandry)這一概念常被提及,卻缺乏實質證據顯示其影響深遠。男性圈信徒認為,女性主義是推動社會不平等和男性受害者被忽視的根源。某些社群提出,男人應當通過推崇超級男性主義來拯救社會,或透過強迫女性服從來獲得性別優勢。

男性圈的核心信念之一是“紅藥丸”,這一術語源於電影《黑客帝國》,用來描繪一種對社會真相的覺醒,即女性主義對男性的壓迫和偏見。

與極端思想的關聯

男性圈不僅僅局限於反女性主義的觀點,它還與白人至上主義和極右翼的意識形態存在重疊。一些研究表明,男性圈的激進化與社會暴力、網絡騷擾和對女性暴力的美化密切相關。像2014年的Isla Vista槍擊案和2018年的多倫多奔車襲擊等事件,都與男性圈的激進信仰有著不容忽視的聯繫。

一些研究指出,男性圈內部的信念不僅助長了厭女情緒,還可能將一些男性推向極端行為,比如大規模槍擊事件。

男性圈的發展伴隨著社交媒體的興起,當這些思想開始流入大眾討論中時,社會對其的認識也在逐步深化。許多人質疑男性圈的存在及其對女性的影響:它所承載的不是多樣性,而是一種對傳統性別角色的偏見和對女性的仇恨。

公共認知與挑戰

媒體對男性圈的討論往往與其所引發的重大事件息息相關。隨著對高調暴力事件的追溯,社會對於男性圈的看法開始變得更加嚴厲。許多人認為,這樣的社群並不是簡單的意見互動,而是潛藏著引發暴力和仇恨的潛在危險。

一些評論員指出,男性圈所提供的並非簡單的對話平台,而是一個讓男性宣洩不滿和仇恨的“休息室”。

面對這些現實,我們或許該問自己,這種極端性別思想在社會上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

Trending Knowledge

女性主義與男性的對立:為何男人感到被現代社會拋棄?
隨著社會的演進,女性主義進一步推進了性別平等的議題,而這一變遷卻讓部分男性產生了被拋棄的感受。在「manosphere」——一個由男性壓迫感、反女性主義及強調男性主義的網絡社群中,這種情緒尤為顯著。這些網絡社群不僅是男性權益活動家,也包括了自稱「無法成為情侶的男性」或所謂的「低價男性」。這些群體對於現代女性主義的質疑與批評,無疑成為當前社會性別對立的一個焦點。 <blockquote>
從《駭客任務》到現實:為何‘紅藥丸’成為男性運動的終極信仰?
在數位社會的轉變及男性意識形態的興起中,「紅藥丸」的概念逐漸成為男性運動中的核心信仰。這個術語源自於《駭客任務》這部電影,代表了對現實真相的認知,特別是針對男性在當代社會中的處境。隨著社會對性別議題的研究加深,男性運動卻同時迎來了新的挑戰和爭議。 <blockquote> 「接受這些理念就如同服下紅藥丸,揭露了隱含於日常生活中的性別偏見。」
男人的自我解放運動:如何從1970年代的性別革命中誕生?
在過去的幾十年裡,男人的自我解放運動逐漸成為社會討論的一個焦點,尤其是在網際網路的影響下。這一運動源於1970年代的性別革命,當時的男性解放運動試圖挑戰傳統的性別角色,並引發了一系列關於男性身份和社會地位的思考與辯論。 <blockquote> 一些觀察者認為,根本的問題在於,男性在面對性別改革時感受到的威脅,最終導致了一種反動的男性主義出現。 </blockqu

Respon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