酞菁(H2Pc)是一種大型芳香性大環有機化合物,其分子式為(C8H4N2)4H2。這種化合物在化學染料和光電領域引起了人們的專業興趣,因為其獨特的結構與電子性質使其具備了潛在的應用價值。酞菁由四個異吲哚單元通過氮原子環相連接形成,具有二維幾何結構和18個π電子的環系統,這使得它的電子去轟動性極為優越。
“由於π電子的廣泛去轟動性,酞菁有助於應用在染料和顏料中。”
金屬複合物,特別是從酞菁衍生的金屬複合物(如MPc),在催化、有機太陽能電池和光動力療法中非常有價值。然後,這些金屬複合物的特性在研究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酞菁及其金屬複合物通常會聚集,因此在常見溶劑中的溶解度較低。例如,在40°C時,苯中每升水分可溶解不到一毫克的H2Pc或CuPc。然而,當在硫酸中時,H2Pc和CuPc的溶解性則明顯提高,因為氮原子的質子化導致的影響。許多酞菁化合物在熱穩定性方面更具優勢,許多不會熔化而是升華,銅酞菁在500°C以上的惰性氣體環境中升華。
“不取代的酞菁在600到700納米之間強烈吸收光,這使得這些材料呈現藍色或綠色。”
改性可以使光吸收範圍偏移到更長的波長,顏色則從純藍變成綠,甚至無色(當其吸收波長進入近紅外範圍)。這些修飾促成了分子電化學性能的調整,影響了吸收和發射波長及導電性。
早在1907年,科學家首次對一種特殊的藍色化合物的報導,後來確定為酞菁。1927年,瑞士研究人員在將o-二溴苯轉化為苯脲腈的過程中偶然發現了銅酞菁和其他類似化合物。他們對這些化合物的穩定性表示驚訝,但並未進一步特徵化。在1934年,Sir Patrick Linstead終於確立了鐵酞菁的化學和結構特性。
酞菁的形成是通過各種酞酸衍生物的環四聚合反應來實現的,包括苯脲腈、二氨基異苯甲烯、酞酸酐和酞脲類化合物。以尿素為存在時加熱酞酸酐也是一種有效的方法。這些方法的結合使1985年生產了約57,000噸的各種酞菁化合物。在研究上,金屬酞菁的生產更具興趣,因为其能提供更多的應用和研究角度。
“氯、溴或油相處理CuPc可製得氯化物和磺化衍生物,這些衍生物在商業上作為染料非常重要。”
酞菁剛剛發現時,其用途主要限於染料和顏料。透過改變附加於外圍環上的取代基,可以調整酞菁的吸收與發射特性,從而獲得不同顏色的染料及顏料。隨著研究的深入,H2Pc 和MPc的應用領域逐漸擴展到光伏、光動力療法、納米結構製造和催化等多個領域。MPc以其優良的電化學性質被用作有效的電子給體和受體,因此基於MPc的有機太陽能電池的功率轉換效率已達到了不低於5%。
“硅和鋅酞菁已被開發為用於非侵入性癌症治療的光敏劑。”
此外,各種金屬酞菁還展現出形成納米結構的能力,這些結構在電子和生物傳感器中擁有潛在的應用。甚至在某些可記錄的DVD中也採用了酞菁。
酞菁在結構上與其他四吡咯大環化合物(如卟啉和卟吡咯)有相似之處,四個吡咯樣子單元連接形成具有交替的碳和氮原子組成的16元環。酞菁的相關結構變體包括萘菁等。酞菁中的吡咯環與異吲哚結構密切相關。卟啉和酞菁都能夠作為平面四齒雙陰離子配體,通過四個向內的氮中心結合金屬。這些金屬配合物正式上是酞菁的共軛基底的衍生物。
雖然可溶性酞菁在實際應用中價值有限,但已經成功合成。透過增加長鏈烷基,使其在有機溶劑中更具溶解性。這類可溶性衍生物可用於旋轉塗布或滴塗。通過引入離子或親水性基團,也能讓其在水中溶解。也可以透過軸向配位來改善其溶解度,例如,對矽酞菁的軸向配體功能化就進行了廣泛的研究。
目前尚未有關於酞菁化合物的急性毒性或致癌性證據報導。其LD50(大鼠,口服)為10 g/kg,顯示出相對較低的生物毒性。
這些優秀特性和廣泛應用使酞菁及其金屬複合物在科研和工業領域中廣受關注,未來的可能性難以限量。那麼,酞菁的潛能究竟能否在未來的技術創新中開展新的篇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