疲勞是一種疲憊的狀態,並非睡意的表現,常伴隨著耗竭或能量損失。根據醫療界定義,疲勞有時與自身免疫疾病、器官衰竭、慢性疼痛、情緒障礙、心臟病、感染性疾病等較為嚴重的健康狀況有關。然而,疲勞的複雜性使得在三分之一的初級醫療案例中,並未找到明確的醫學或精神疾病診斷。一般人所理解的正常疲勞,通常源於長時間的身體或心理活動。
“疲勞是一種多維現象,影響著身體的生理、認知、動機和情緒狀態,造成個體在正常功能上的顯著損害。”
目前對於醫學上的疲勞定義,以至於在臨床診斷時,理解與解釋的用詞都極為重要。一般而言,疲勞可分為身體疲勞和心理疲勞。身體疲勞通常是由於強烈的體力活動引起的肌肉疲勞,而心理疲勞則是因長時間的認知活動而產生的疲憊,可能造成認知能力的下降。
“疲勞不僅是一種主觀的虛弱感,還包括不同程度的努力與實際表現不符的感受。”
身體疲勞和心理疲勞之間有著明顯的區別。身體疲勞通常是短期且與具體的體力活動相關,例如運動後的乏力;而心理疲勞,則常因為長時間的集中注意力或思考過度而產生,可能伴隨著倦怠感和專注力不足。這種心理疲勞有時會引發由缺乏睡眠而導致的焦慮感。
在醫學上,疲勞有一些顯著而區分事例的新特徵,例如預測性差、嚴重程度不一。當伴隨其他健康問題時,疲勞的程度很多時候與該病狀的嚴重程度並不成正比。此外,神經性疲勞在某些疾病中,如多發性硬化症(MS)的患者中經常發生,這種疲勞可隨時出現且不會像其他疲勞那樣有規律。
“一些患者描述自己感到四肢沉重,就像手腳都綁上了鐵塊一樣,這是出現於多發性硬化症患者的常見現象。”
疲勞的原因可涉及多方面,包括藥物使用、睡眠障礙、情緒障礙等。藥物的使用,例如某些抗抑鬱藥或化療藥物,可能導致疲勞的副作用。睡眠質量不佳或失眠常常被指出是引起疲勞的主要原因之一。
疲勞的測量方法多種多樣,目前並沒有一致的最佳行業做法。許多自我測量工具如疲勞程度量表,可以幫助醫生了解患者的獨特情況。然而,這些量表往往未能有效捕捉某些症狀的間歇性特徵。
疲勞不僅影響日常生活,也可能成為患有慢性疾病患者所面臨的主要困擾。對於那些正遭受自身免疫疾病患者而言,疲勞通常被形容為無法理解的,因為它不一定與身體的體力活動有明確的關係,而更像是一種無法控制的狀態。
“許多患者認為,疲勞的不可預測性和不規則性構成了其症狀中的最大挑戰。”
身心疲勞的管理與治療需要對患者進行全面的評估與介入,這樣才能找到合適的療法幫助他們緩解症狀。而在尋求解決方案時,我們該如何平衡生活中的壓力與放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