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同的文化中,宗教對於可供消費的物質有著各種立場。迷幻植物與意識改變物質,無論是基於精神、愉悅還是藥用目的,對於宗教的發展及其信仰均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在許多古代宗教中,最常被使用的物質是大麻和酒精。
考古學家大衛·劉易斯-威廉姆斯和大衛·皮爾斯在其著作《新石器時代的心智》中指出,迷幻藥物可能是新石器時代宗教和岩畫的基礎。他們的研究顯示,這些物質對於古代人的精神世界有著深刻的影響。
有學者認為,古希臘的神秘宗教可能使用了例如「基肯」(Kykeon)這樣的迷幻物質。基肯是以麥角為基底的飲品,含有類似LSD的化合物,來引發恍惚或夢境狀態。此外,研究顯示德爾菲的神諭可能是在祭司受到來自地下的乙烯氣體影響之下發口的。
古代的推測表明,神秘和啟示的範疇與迷幻植物有著驚人的聯繫。
考古學和民族學資料顯示,中美洲文化在療癒和宗教儀式中使用迷幻物質。在古阿茲特克社會中,像是「奧洛柳基」(Rivea corymbosa)、「小木菇」(Psilocybe spp.)和「佩約特」(Lophophora williamsii)等迷幻植物被廣泛運用。瑪雅人用這些物質進行精神療癒和宗教儀式,影響了他們的雕刻和神像的創作。
印度教的歷史上,迷幻物質的使用可追溯至吠陀時期。《麗歌吠陀》中提到了一種名為蘇摩的神聖迷幻飲品,這種飲品的配方至今仍眾說紛紜,但普遍懷疑包括了許多迷幻植物的成分。研究顯示,蘇摩能帶來不朽,能使神祇如因陀羅和阿耆尼獲得力量。
大麻在《雅闌伐吠陀》和《普蘭那》中被提及為五種神聖植物之一。《雅闌伐吠陀》提到的「भङ्ग」(bhang)即指大麻植物的使用。
還有一種叫做「惡魔草」(Datura)的迷幻植物也在印度教的某些實踐中被使用。這種植物經常用來裝飾濕婆神的聖物。惡魔草有毒,因此在使用時需格外小心。
在佛教中,正見的概念是理解生活與自然的正確方式。一般情況下,佛教徒被認為應當避免使用任何迷幻物質,特別是酒精和毒品,因為這會妨礙他們的覺悟。值得注意的是,某些密宗流派可能會在特定情況下允許迷幻物質的使用,這是出於「方便法」的考量。
佛教徒的生活方式強調避免一切有害的物質,但濃厚的傳統並不總是具備一致的立場。
猶太教認為人類的身體屬於上帝,因此不應該虐待或危害自己。猶太拉比普遍不鼓勵使用迷幻藥物,除非在醫療狀況下。雖然某些卡巴拉派的拉比提到可能使用過迷幻植物,但具體的使用方式尚無定論。
基督教多數宗派對迷幻物質持反對態度,然而適度的酒精使用被普遍接受。基督教聖餐中使用的酒象徵著基督的血,部分宗派甚至針對使用酒精有著明確的飲用指導。
各種宗教對待迷幻植物的不同角度,反映了人類對靈性與意識的探索持續延續。透過這些故事與信仰的研究,我們是否能更深入理解人類對於意識改變的渴望與追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