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濟學的語境中,「推繩子」是一個生動的隱喻,用以描述影響力的非對稱性。這一概念意味著,想要改變某個系統的運作,往往比直接施加壓力要困難得多。這種想法常用於貨幣政策上,特別是用來形容「讓經濟增長的過程比減緩經濟衰退要容易得多」這一現象。
「在目前的情況下,幾乎沒有什麼可以做的。」— 美聯儲主席馬里納·艾克爾斯的表述清晰地描繪了當前貨幣政策的局限性
這個短語的根源可以追溯到1935年,當時美國國會議員T. Alan Goldsborough在聽證會中提出了這個概念,以支持美聯儲主席的觀點。在全球經濟危機的背景下,當時的經濟政策似乎對於刺激經濟恢復顯得無能為力。
貨幣政策的非對稱性是指當經濟處於衰退狀態時,中央銀行雖然可以通過降低利率、增加市場流動性等手段試圖促進經濟反彈,但如果人們不願意借貸或者不願意花錢,這些措施便很難奏效。
「貨幣政策允許我們調整經濟的速度,但不允許我們迫使其朝特定方向移動。」
根據經濟學理論,貨幣的創造過程通常被看作是分兩步進行的。首先,中央銀行通過購買金融資產或貸款給金融機構來引入新的基礎貨幣。接下來,商業銀行利用這些基礎貨幣來擴大貸款,然而如果借款需求不旺盛,這一過程就會受到制約。
在經濟衰退的環境中,商業銀行變得相當謹慎,對放貸的意願降低,這導致了「推繩子」的隱喻再次浮現。此時,即使中央銀行試圖增強資金供應,最終卻可能只會導致銀行的「閒置資金」增長,而非活躍的貸款增強經濟動力。
「在深度經濟衰退的中期,當我們最希望貨幣政策能夠有效時,卻是銀行最為謹慎的時候。」
這種貨幣政策的失效在歷史上十分常見,無論是大蕭條時期還是2007-2010年金融危機期間,銀行和借款人在面對不穩定的經濟環境時,往往會排斥冒險行為,進而導致經濟進一步下滑。
隨著市場上準備金的增加,如果銀行保持低水平的過剩準備金,那麼中央銀行的作用就可以準確控制銀行的商業貨幣供應。然而,當銀行選擇保留過剩準備金時,這便無法有效地促進經濟增長,反而會造成大量資金的閒置。
這種情況對經濟的惡性循環影響深遠,因為當資金不被有效利用時,經濟的復甦之路變得更加漫長和艱辛。
當然,面對如此困難的局面,是否應該重新考慮和調整貨幣政策的方向和手段呢?在全球化的今天,政策制定者需要在複雜的經濟環境中找出有效的對策。然而,有效的政策是否真的存在,值得每個人深思。
在考量貨幣政策的未來方向時,我們需要思考一個問題:在面對全球經濟不確定性的挑戰時,我們是否能找到真正有效的方法以打破「推繩子」的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