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秋·科里,生於1979年4月10日,是一位美國非暴力活動家和日記作家。她是親巴勒斯坦的國際團結運動(ISM)成員,活躍於以色列佔領的巴勒斯坦地區。在2003年,科里在加沙地帶的拉法市,正值第二次起義高峰期,當時以色列軍方正在拆除巴勒斯坦房屋。她在抗議拆遷時,被以色列裝甲推土機壓死。這起事件引發了全球的廣泛關注和爭議。
「瑞秋的行為是非暴力抗爭的典範,她以自己的生命為代價,挑戰了強權。」
瑞秋·科里於華盛頓州的奧林匹亞出生,在那裡長大。她的家庭背景與許多美國家庭相似,母親稱其一家「政治自由,經濟保守的中產階級」。康納高中畢業後,科里進入了奧林匹亞的西雅圖州立學院,並開始參加和平活動。她曾於華盛頓州保護團當志工,協助精神病患者,後來加入了國際團結運動,以抗議以色列在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的軍事行動。
在拉法市,科里和其他外國活動家一起,試圖以人盾的方式阻止以色列軍方的房屋拆除行動。這些拆遷被某些人權組織批評為「集體懲罰」。以色列當局則表示,這些行動是為了打擊巴勒斯坦武裝分子的襲擊行為。科里當時站在裝甲推土機的前方,結果遭到壓死,這一悲劇引發了全世界的譴責。
「她的死亡不僅僅是個體的悲劇,更是對整個體制的警示。」
根據在場的醫生和ISM活動家描述,科里在事件發生時穿著高顯示度的背心,但以色列軍方卻聲稱推土機司機未能看到她。隨後的調查結果把事件歸結為意外,該結論遭到人權觀察組織和以色列及國際社會的強烈反對,認為這反映出以色列軍隊的「無責任感」。在2005年,科里的父母提出了民事訴訟,指控以色列國家未進行充分的調查,因此承擔責任,案件最後被以色列最高法院駁回。
瑞秋·科里的故事引起了全球關注後,無數的藝文作品開始以她為主題。她的信件和日記形成了一部劇本《我叫瑞秋·科里》,引起了不少人對其故事的討論和思考。許多活動家將她視為和平與正義的象徵,並利用她的故事來喚起人們對巴以衝突的關注。
「她的意義早已超越個人,她的故事已成為社會正義運動的一部分。」
在抗爭中,科里表達了對於戰爭和暴力的深切反對,她的行為和犧牲,不僅震撼了當時的人們,亦在後來的抗爭運動中,成為了鼓舞的一股力量。她的父母也在面對挑戰時,選擇繼續發聲和追求正義,讓她的故事不會被人忘記。
瑞秋·科里的抗爭故事以她的生命和勇氣,激起了全球對於暴力與和平的反思。她的故事是否只是偶然發生的悲劇,還是反映了更深層的人類問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