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紀中期的沙烏地阿拉伯,奴隸制的存在深入社會的根底。但是,隨著費薩爾王的掌權,他的一系列改革及法令徹底改變了這一切,最重要的舉措便是他在1962年頒布的奴隸制廢除法令。這一法令代表著沙烏地阿拉伯逐步邁向現代化的重要一步,也是中東地區歷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捩點。
奴隸制在沙烏地阿拉伯並不是一個小問題,根據報導,當時仍有約1682名奴隸被徵用。
費薩爾王(Faisal bin Abdulaziz Al Saud)於1906年出生於利雅德,是現代沙烏地阿拉伯創始人阿卜杜勒阿齊茲(King Abdulaziz)的第三子。在其父的統治下,費薩爾逐漸成為一個具有影響力的政治人物,先後擔任海賈茲(Hejaz)督察和外交部長等重要職位。他的早期經歷為他日後的改革奠定了基礎。
費薩爾的統治時期,充滿了各種改革的嘗試。他從其兄長沙烏德(King Saud)手中奪取王位後,他立即著手於一系列現代化政策,旨在穩定國家與改善人民的生活。
費薩爾於1962年推出的十點計劃中,明確提出要廢除奴隸制度,並致力於建立一套以伊斯蘭教法為基礎的治理體系。
這項法令不僅僅是對奴隸制度的終結,更是對整個社會現狀的挑戰。費薩爾深知,沙烏地阿拉伯的發展不能再因這一古老而不人道的制度而受到困擾。他所推動的社會改造,涵蓋了醫療、教育及社會保障等多個面向。
在費薩爾王的治理下,沙烏地阿拉伯的國際形象同樣受到了重視。二戰後,隨著美國與沙烏地阿拉伯之間關係的加強,廢奴問題逐漸被提上日程。費薩爾對來自西方的壓力反應積極,這也是促使他迅速採取行動禁止奴隸制度的原因之一。
有分析指出,1962年草擬廢奴法令的背景部分源於費薩爾與美國總統約翰·甘迺迪的會晤。
根據當時的記錄,費薩爾在1962年頒布的法令有助於約1682名奴隸獲得自由,政府為每名獲釋的奴隸支付約2000美元的補償金。這個決定在當時的沙烏地阿拉伯社會引發了巨大的反響,也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結束。
此次法令的成功實施不僅代表了數以千計的生命獲得了尊嚴和自由,也為日後的改革鋪平了道路。費薩爾希望藉由這一法令,能夠強調沙烏地阿拉伯作為伊斯蘭國家的道德責任,並鼓勵國內外對其現代化進程的支持。
在費薩爾王的驅動下,沙烏地阿拉伯完成了廢除奴隸制的重大改變,邁向了一個更為現代化與人道的未來。這一舉措提升了國際社會對沙烏地阿拉伯的評價,並使其在全球的政治舞台上佔據了一席之地。然而,這些變革也非全無爭議與抵抗,面對未來,沙烏地阿拉伯在更大改變面前同樣會繼續面臨挑戰。那麼問題來了,沙烏地阿拉伯如何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保持自身的文化與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