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是一個多樣化的小種子草類,廣泛種植於全球,作為穀物或飼料及人類食物。大多數小米屬於禾本科的Paniceae族群。這些作物在亞非半乾旱熱帶地區非常重要,尤其是在印度、馬里、奈及利亞和尼日爾,且97%的生產權集中在發展中國家。在炎熱乾燥的條件下,小米作物因為其高產量和短生長季期而受到青睞。這些小米有時還被理解為包含了廣泛種植的高粱。在所有小米中,珍珠米是最常被栽種的品種,而指小米、糙米和豐尾小米則是其他重要的作物種。
考古學的研究顯示,小米的食用歷史可以追溯到約7000年前,可能對多種作物的農業發展和穩定的農業社會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
各種不同品種的小米,其屬性、用途和營養成分都有所不同。常見的小米品種包括:
Eleusine coracana
:指小米Panicum miliaceum
:糙米Pennisetum glaucum
:珍珠米Setaria italica
:豐尾小米Paspalum scrobiculatum
:Kodo小米這些小米不僅適應於貧瘠的土地,還能在惡劣的氣候條件下生存,因此在沙哈拉以南的非洲及東南亞的許多貧困地區是主要的糧食來源。
小米以其生產速度和好產量,成為了在脆弱氣候下維持食物供應的重要作物,被廣泛地認識及使用。
小米的栽培與使用有著悠久的歷史。在中國,早在新石器時代初期,小米就已經成為人們的主要糧食之一;考古學家發現的證據顯示,小米在大約10200至8700年前就被種植。
印度也有小米的悠久傳統,早在公元前5000年左右,Little millet就開始了其在該地區的栽培,同時,Foxtail millet亦被種植用作食物。
在非洲,珍珠米的栽培始於西非的薩赫爾地區,並於公元前6000年左右被馴化。在當地,小米被用作主要的糧食,並且在許多文化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常見於日常飲食和特定的儀式中。
小米的營養成分豐富,通常被認為是一種健康的、富含營養的選擇。與其他主食相比,小米的香脆口感以及糖尿病友善的特性,使其成為許多健康飲食計畫中的重要成員。
食物安全專家指出,隨著小米的多樣性及其與健康的關聯性,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視將其納入日常飲食中。
小米在全球的食用方式各異。在烏克蘭,常以粥的形式出現;而在德國,小米可搭配牛奶和水果作為早餐。在非洲,米粉可以與牛奶混合成飲品,而指小米則在南印度以聚會食物的形式被人們喜愛。
除了食物用途,某些地區還會將小米發酵製作成酒類。在尼泊爾和印度,米酒如Rakshi即是利用小米製成的重要飲品。
根據國際農業研究的報告,小米的未來發展也面臨著許多挑戰。氣候變化、生態系統不平衡及病蟲害影響了小米的產量和可持續性。研發新技術及改良品種是保證小米未來穩定供應關鍵的策略。
在2023年,聯合國糧農組織宣布將其定為國際小米年,這一決定不僅強調了小米的重要性,還旨在提高全球對小米的認識,鼓勵各國對其進行專門的研究與保護。
你是否也認為,隨著對穀物多樣性認識的增進,我們應更加重視小米這一古老且營養豐富的作物在當前飲食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