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化學界,能夠呈現鏡像對稱的化合物被稱為手性分子,而這類分子的每一方都稱為對映異構體。這些在結構上相似,但在生物活性上卻可能有顯著差異的藥物,正是手性藥物的核心主題。手性藥物的使用引發了有關其藥效與安全性的探討,尤其是在相同藥物的不同對映異構體間可能存在的劇變影響。
手性藥物的對映異構體之間可能會有顯著的生理活性差異,這些差異能夠顯著影響藥物的療效及不良反應。
手性的探索歷史可追溯到1812年,物理學家讓-巴蒂斯特·比奧首次發現了“光學活性”這一現象。路易斯·巴斯德在隨後的研究中提出,某些物質的光學活性是由其分子的不對稱性所導致,而這種不對稱性使得分子的鏡像不可重合。1848年,巴斯德進一步從酒石酸鈉-銨的對映異構體中手動分離了兩種不同的晶體,奠定了立體化學的基礎。
在早期的手性術語中,對映異構體基於其對平面偏振光的旋轉方向來區分,向右旋轉的稱為“右旋”(dextro),向左旋轉的稱為“左旋”(levo)。然而,隨著科學的進步,此命名法逐漸被更新的系統所取代,如Fischer約定和Cahn-Ingold-Prelog規則。如今,後者幾乎已成為國際通用的命名規則。
根據Cahn-Ingold-Prelog規則,手性中心由取代基之間的優先級進行標記,並分別標示為“R”或“S”。
沒有對藥物手性的必要重視實際上導致了一些重大的醫藥事故,例如沙利度胺事件。該藥物作為拉塞米藥物被廣泛使用,但其一個對映異構體的副作用導致了對於孕婦的可怕結果。1984年,亞利恩斯的一篇文章揭示了拉塞米藥物在藥理學及藥代動力學研究中的問題,引發了關於這類藥物的討論。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手性藥理學逐漸興起,這一領域專注於探討藥物的三維結構如何影響其生理活動。每一種對映異構體在人體內的作用因此被視為獨立的化學物質,它們的生物相互作用因此也顯得尤其重要。在這一背景下,新的概念如“優屬物”(eutomer)和“劣屬物”(distomer)相繼被提出,以描述不同對映異構體的相對藥效。
這種新的藥理學觀點促使科學界更加重視對映異構體的分離和專用藥物的開發。
曉得人類的生理環境本質上是手性的,包含著大量的手性分子,如氨基酸、酶和核酸。因此,當拉塞米藥物進入人體時,對映異構體會在生物環境中被選擇性地代謝。這種生物選擇性可影響藥物的藥動學和藥效學。
隨著對手性藥物的深入研究,科學界已經注意到不同對映異構體可能引發不同的毒性反應。例如,某些對映異構體導致的不良反應並不出現在其互補的對映異構體中,這反映出進行手性分離以創造單一對映異構體的必要性。經典的例子包括了沙利度胺,以及其他如單胺氧化酶抑制劑的相關研究,這些都顯示了手性對藥物安全性的影響。
隨著對手性及其生物活性認識的不斷深入,未來將有更多針對手性藥物的研究與開發,尤其是在針對特定疾病的治療上。藥物開發中的“手性轉換”也將成為普遍的趨勢,這不僅有助於提高療效,更能有效降低副作用的風險。可以預見的是,手性的研究將在醫藥領域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
在考慮手性對藥物作用的深遠影響時,我們不禁要問:我們是否已準備好迎接這場手性革命所帶來的醫療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