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者行為是一門研究個人、群體或組織的學科,涵蓋了與購買、使用和處置商品及服務相關的所有活動。這項研究涉及消費者的情感、態度和偏好如何影響他們的購買行為。消費者行為自20世紀40至50年代以來便開始形成,並逐漸成為一個跨學科的社會科學,融合了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消費者神經科學等多個學科的元素。
「消費者行為的研究形式地探討了個體特徵,例如人口統計學、個性和生活方式,旨在理解人們的需求與消費模式。」
隨著市場隨著消費者行為的變化,行銷人員和研究者使用各種方法,例如民族誌學、消費者神經科學和機器學習,來分析消費者的模式。這些研究不僅限於個體行為,還包括社會群體的影響,例如家庭、朋友及名人,這些都會左右消費者的選擇。
在1940年代和1950年代,市場學的思維主要受到傳統學派的主導,這些學派的研究方法多為描述性,依賴案例研究,並偶爾使用訪談方法。到了1950年代末,兩份重要報告批評市場學缺乏方法論上的嚴謹性,特別是未能採用數量化的行為科學研究方法。
「消費者行為的觀點為市場學的跨學科發展奠定了基礎,使我們能夠在了解消費者決策過程時,更加細緻和精確。」
隨著時間的推移,市場學逐漸擺脫了經濟學的局限,開始吸取社會科學的相關洞見。由此,在市場劃分和品牌忠誠度研究等領域,消費者行為的加入為市場學提供了崭新的視角。
消費者行為涵蓋了「所有與商品和服務購買、使用及處置相關的活動,包括消費者情感、心理和行為反應」。消費者的定義不僅包括個人,還涉及組織消費者,即「最終使用者,而不僅僅是商品或服務分銷鏈中的購買者」。
「消費者在購買過程中,往往會受到外部環境和內部因素的共同影響,形成複雜的決策行為。」
購買決策的過程可以被劃分為幾個步驟,包括問題識別、信息搜尋及替代品評估。消費者首先認識到自身需求,然後通過內部和外部信息來尋找可行的選擇。
購買決策的第一步是問題識別,這意味着消費者意識到自己的需求,這一需求的強度將推動整個決策過程。例如,當消費者發現某樣商品用完,便會啟動購買過程。
「消費者的問題識別往往來自於日常生活中的多種情況,例如對當前產品的不滿或發現新需求。」
市場行銷人員通常會捕捉消費者的需求,並通过各式宣傳活動來影響消費者認知,以促進問題的識別。
接下來,消費者在信息搜尋階段會進行內部搜索,回顧過去的經驗,並對可行的品牌進行篩選。消費者也可以通過網絡評價、產品網站、朋友推薦等外部方式來補充信息。
「在信息搜尋階段,消費者的背景知識和可用信息的豐富程度將影響決策的質量和效率。」
隨著信息的可獲得性增加,消費者的知情度也隨之提高,這對於他們的最終選擇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最後,消費者在做出選擇時需要對可選的品牌進行評估,通常消費者會將品牌的功能性利益與心理社會利益進行權衡。這個過程可能是持續的,也可能是分開進行的,每個消費者對品牌的實際理解也可能有所不同。
「品牌形象和名聲將會直接影響消費者的評價,而社交媒體的力量使品牌在消費者心中的位置非常關鍵。」
在細緻的購買決策過程中,有些品牌因為與消費者的個性匹配而獲得更多的偏好,這反映了消費者行為背後更深層的心理因素。
在日常購物的決策中,是否曾經想過每一次選擇背後,潛藏的因素是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