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技的發展,SiC–SiC複合材料逐漸受到重視,特別是在高溫應用領域,如燃氣渦輪。這種類型的陶瓷基複合材料(CMC)由陶瓷纖維或顆粒組成,並圍繞著一個陶瓷基體相。SiC/SiC複合材料,由SiC(碳化矽)基體相和纖維相組合,通過不同的製程方法製成,展現出卓越的性能。這些材料在熱穩定性、機械強度和化學穩定性方面表現不俗,並且具有高強度與重量比。
SiC/SiC複合材料主要透過三種不同的製程方法加工,但這些方法經常會受到調整,以達到期望的結構和性能:
化學氣相滲透(CVI)方法使用氣相SiC前驅物在預成形體中生長SiC纖維,然後再將氣體滲透到預成形體中以進行致密化,創造基體相。
CVI方法的一個缺點是致密化速率較慢,通常會形成相對較高的殘餘孔隙率(10-15%)。而聚合物浸滲和熱解(PIP)方法則使用前陶瓷聚合物來浸透纖維預成形體,生成SiC基體,這種方法通常會產生10-20%的殘餘孔隙率,原因在於聚合物轉化為陶瓷的過程中產生了收縮。然而,為了補償收縮,可以進行多次浸滲。
熔融滲透(MI)方法則提供了更低的殘餘孔隙率(約5%),其原因在於更高的致密化速率。此過程可以使用SiC顆粒懸浮液滲透纖維預成形體,或使用CVI法為SiC纖維包覆碳,隨後再用液態Si滲透碳以反應形成SiC。
SiC–SiC複合材料的機械性能受到多個因素的影響,如纖維的尺寸、成分、結晶度及其排列方式。這些因素決定了複合材料的強度及耐用性。此外,基體微裂紋與纖維-基體界面的脫粘往往主導著複合材料的失效機制,這使得SiC/SiC複合材料儘管完全是陶瓷的,卻顯現出非脆性行為。
這類複合材料擁有較高的熱導率,且能在相當高的溫度下運作,原因在於其具優良的抗蠕變及抗氧化能力。殘餘孔隙率和材料的化學計量可以影響其熱導率,孔隙的增加會導致熱導率下降,而Si–O–C相的存在同樣會使熱導率降低。
一般而言,經過良好處理的SiC–SiC複合材料在1000°C(1830°F)可達到約30 W/m-K的熱導率。
考量到SiC–SiC複合材料主要用於高溫應用,其氧化抵抗能力至關重要。氧化機制則依其操作的溫度範圍不同而異。在高於1000°C的操作環境下,氧化通常會產生一層保護性氧化層,而低於1000°C時,氧化則可能導致纖維-基體界面的劣化。儘管如此,氧化仍然是一個挑戰,因此,環境障礙塗層的研發正在進行,以應對這些問題。
碳化矽(SiC)陶瓷基複合材料(CMC)在航空航天領域的應用愈加廣泛,特別是在渦輪發動機部件和熱保護系統中。由於具備高溫能力、低密度及抗氧化和抗腐蝕性能,SiC/SiC CMCs在航空航天應用中發揮巨大作用。這些材料於旋轉動力引擎部件上的使用,可減少設計複雜度以及引擎結構的重量,最終促進性能及燃油排放的提升。
隨著SiC/SiC CMCs的發展,必須對其纖維的蠕變和破裂特性進行深入研究。諸如晶粒大小、雜質、孔隙和表面韌性等缺陷,都會對SiC纖維的蠕變與破裂產生影響。由於相對較低的韌性、低損傷容忍度以及機械性能的較大變異,CMCs目前仍然受限於不宜用於關鍵零部件。然而,隨著對陶瓷材料特性、退化機制及相互作用的理解深化,未來在航空航天應用中推廣SiC/SiC CMCs的使用仍面臨挑戰。
我們是否能在未來找到更有效的製程方法,進一步減少SiC–SiC複合材料的殘餘孔隙率,提升其性能以應對更嚴苛的環境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