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認知心理學與神經科學的研究中,空間記憶被視為一種特殊的記憶形式,與人類和動物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這種記憶對於人們規劃航線、回想物體位置及記憶事件發生的時刻至關重要。空間記憶使我們能夠在特定的空間內得以定位。對於動物而言,如老鼠或鳥類,空間記憶則同樣重要,讓它們得以尋找食物或避開危險雜物。
空間記憶的本質可以分為兩種類型:自我中心(egocentric)和外部中心(allocentric)空間記憶。
研究顯示,人類的空間記憶需求不僅限於直覺和感官的記錄,還包括了複雜的認知地圖建構過程。這些空間記憶的表徵在工作、短期及長期記憶中皆可見到特有的腦區涉及。
短期記憶(STM)可以被視作一種系統,讓人暫時儲存及管理龐大的信息,以完成複雜的認知任務。這類任務包括學習及推理。人的空間記憶幫助自己記憶不同位置及物件之間的空間關係,例如在熟悉的城市中導航。
工作記憶(WM)是一種有限容量系統,能夠暫時儲存與處理信息,並使個體能合併各種信息以完成複雜任務。
實際上,研究表明很多與WM有關的臨床實驗,測試了空間記憶(如視覺-空間草圖板)在解決問題中的重要性。當中涉及的中央執行功能能協助保持短期記憶,在多重任務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長期空間記憶的回憶建立在一個層級結構上,個體通常會記住特定空間的總體佈局,並根據此結構來回憶特定目標位置。這是使用空間細節的上行方式,從而幫助他們形成有效的認知地圖。這些空間特徵包括一般佈局和地標方向。
臨床研究顯示,人類能夠憑著地標和環境的特徵來導航,在陌生環境中適應和尋路。
人類的認知地圖絕非絕對,反而因應不同的任務需要而變化。然而,影響地標與空間佈局各自的因素,至今仍未有定論,這使得心理學家面臨「雞與蛋」的悖論。
隨著科技和虛擬現實的發展,大量研究利用虛擬環境來探討空間記憶。研究顯示,使用虛擬顯示器的參與者在空間記憶的回憶上表現得更好,這是因為他們能充分利用身體的前庭和本體感覺來適應環境。
除了人類,動物在空間記憶方面的表現也不容忽視。研究表明,一些鳥類如黑帽山雀和啄木鳥能夠利用記憶來定位儲藏的食物。通過控制多個變量,研究人員可以更好地理解這些動物是否使用空間記憶來尋找食物。
動物研究的結果指向一個重要的發現,那就是某些物種利用空間記憶來定位隱藏的食物儲存。
特別是在大型環境裡,動物能夠可以透過地標來幫助導航,在許多情況下,這些地標可被視為干擾因素,或者是協調行為的關鍵要素。
人類和動物在空間記憶方面都有其獨特的特徵,但也具有一定的共通性。人類的記憶能力受語言和文化的影響,而動物的記憶則更直接與生存需求相關。無論是動物還是人類,空間記憶的形成和回憶都涉及複雜的認知過程。
那麼,隨著科技的進步與心理學研究的深入,我們能否更清楚地理解人類與動物在空間記憶領域的奇妙差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