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凝聚態物理學和結晶學中,靜態結構因子(簡稱結構因子)是一種描述材料如何散射入射輻射的數學工具。靜態結構因子能夠在X光、電子和中子衍射實驗中,幫助解釋獲得的散射圖譜(干涉圖樣)。然而,令人困惑的是,目前使用的結構因子有兩種不同的數學表達式。這兩者都被稱為「結構因子」。
一個是通常記作 S(q)
的靜態結構因子,它更具普遍性,與每個原子產生的散射強度有關;另一個通常記為 F
或 F(hkl)
,僅適用於具有長程位置秩序的系統,像是晶體,且它描述的是晶體((hkl)
為米勒指數)平面所散射出的波的幅度和相位。這兩種形式之間的區別對於理解材料的結構和散射行為至關重要。
靜態結構因子
S(q)
用來描述無序系統的散射強度,而F(hkl)
則通常用於完美晶體。
靜態結構因子的計算不需要解決被散射光子的能量,而能量解析的測量會給出動態結構因子。在分析散射圖譜時,研究者常常需要區分這兩者的適用性。當面對具長程有序的晶體時,結構因子 F(hkl)
提供的是幅度的準確資訊,但在分子無序或包含缺陷的材料中,靜態結構因子 S(q)
可能更具代表性。
為了理解靜態結構因子的推導,考慮一束波長為 λ
的散射光線作用於一組碩大粒子或原子。這些原子在位置 Rj
上靜止(j=1,…,N
)。假設散射為弱散射,即入射光束的振幅在樣本體積內是恆定的(這是博恩近似的反映),那麼產生的散射波可以描述為散射矢量 q
的函數。
靜態結構因子的計算公式涉及到每個原子的散射彈性波的相位差。
實驗上,測得的散射強度是將這個函數與其複共軛相乘來獲得的。靜態結構因子就是這個強度除以所有參與散射的原子散射強度的平方總和。這樣的定義在完美晶體中顯得尤為重要,因為此時所有原子環境都是一樣的。
在完美晶體中,晶體粒子的排列是有序的且具有平移對稱性。晶體結構可描述為布拉維格子與基元分子組合的形式。對於這樣的系統,只有特定值的 q
能導致可檢測到的散射,而其他值則不會發生散射。這些值形成一個晶格,稱為倒格子,這是實空間晶格的傅里葉變換。
結構因子
F(hkl)
為完美晶體提供了強度的背景,而S(q)
則幫助解釋不同的亂序材料。
由於結構因子的存在,研究人員能夠揭示晶體的特性。例如,若晶體完全規則且無熱運動,其結構因子所計算出來的強度只會與 f
隨 q
的變化有關,說明所有操作的討論都集中於該因素上。
隨著技術的進步和散射實驗的多樣化,靜態結構因子和結構因子的意義和應用也在不斷演變。在處理不同的材料和實驗設定時,選擇正確的結構因子變得越來越重要。這不僅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材料的內部結構,還能夠推進應用於材料科學的研究界限。
在這項探索中,靜態結構因子和結構因子各有優勢,如何在研究中更有效地運用這兩者呢?